天问阁集
三卷。明李长祥(1612-1679)撰。长祥,字子发,号研斋,晚号石井道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人。崇祯年间进士,福王时授御史,著有《杜诗新编》、《天问阁集》等。该书主要内容是旧闻轶事,多为疏证史案。明亡后,自为孝廉,捍卫里社,侧身军旅十七年。明史没有为其立传。温睿临作传寥寥不详;可参考者,有全祖望所作传。该集有鹤斋丛书本。
三卷。明李长祥(1612-1679)撰。长祥,字子发,号研斋,晚号石井道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人。崇祯年间进士,福王时授御史,著有《杜诗新编》、《天问阁集》等。该书主要内容是旧闻轶事,多为疏证史案。明亡后,自为孝廉,捍卫里社,侧身军旅十七年。明史没有为其立传。温睿临作传寥寥不详;可参考者,有全祖望所作传。该集有鹤斋丛书本。
六卷。清唐守诚著。唐守诚字罄丹,号真峰。云南曲靖南宁县人。历官广南府教授,通海县训导。专意著述,有《亦梦轩集》等书。此书主要依据《周易折中》及来知德易注,注释相当简略,说理浅近。书上有眉批,分上下两层
十七卷。明高縠撰。生卒年未详。高縠,字克用,江苏兴化人。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选庶吉士,授中书舍人。仁宗践阼,改春坊司直郎,寻迁翰林侍讲,正统中进侍讲学士,擢工部侍郎,入内阁,知制馆。景泰初,进
《旧唐书·经籍志》称《方言》为《别国方言》,详见“方言”。
四卷。宋陈师道(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四卷。《外集》二卷。明阮大铖(1587-1646)撰。大铖字集之,别号皖髯,安徽怀宁人,明代大臣。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曾著有传奇,今知者九种,现存《燕子笺》、《春灯谜》、《牟尼合》、《双金榜》
一卷。明无名氏撰。前有崇祯戊辰(1628年)许令典题识。令典字稚则,号两垞外臣新编大致以七言韵语释篆隶之异同,辨点画之舛谬,并加以详明的笺注。有虞山鲍氏刻本,《玲珑山馆丛书》本。
一卷。李佳白撰。李佳白(Gilbert Rdid,1857-1927)),美国人,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先后毕业于汉密尔顿学院和纽约协和神学院,曾获神学博士学位。清光绪八年(1882)来中国,在山东烟台
一百卷。旧本题为魏崔鸿撰。实际上是明嘉兴屠乔孙、项琳之伪本也。魏崔鸿作《十六国春秋》一百零二卷,见于《魏书·本传》,今考证刘知几《史通·探赜篇》曰:“鸿书之纪纲,都以晋为主。其文皆与古书有所联缀,并考
四十卷,补遗一卷,清苏源生撰。苏源生(1809-1870),字泉沂,号菊村,邑人。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二十年(1840)副榜。科名卑微,但人品、文章皆负时望。苏源生自弱冠以来就留心搜集本县文献
三十卷。宋李如圭撰,李如圭生卒年不详,字宝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熙进士,官至福建路抚干。对《仪礼》颇有研究,曾与朱熹一起校定《礼书》。除著有《仪礼集释》外,还著《仪礼释宫》、《仪礼纲目》等书。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