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乘玄论

大乘玄论

五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大乘玄论》是吉藏居于长安时,约隋仁寿大业年间所作。晚出于《三论玄义》,早出于《十二门论疏》。该玄论大章有八:第一,二谛义十重;第二,八不义六重;第三;佛性义十门;第四,一乘义三门;第五,涅槃义三门;第六,二智义十二门;第七,教迹义三门;第八,论迹义五门。此《大乘玄论》即是指中观论之玄义。《中观论》又称《正观论》,简称《中论》。它与《十二门论》、《百论》合称三论宗据以立宗的“三论”。《中观论》是由印度龙树著、清目注释,后姚秦鸠摩罗什译,系印度中观派对部派小乘佛教及其他学派进行破斥而显示自宗的论战性著作。主要内容是阐发“八不缘起”和“实相涅槃”,以及诸法皆空义理的大乘中观学说。《中观论》的思想,对后来大乘佛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中国影响也很大。在汉族地区依此论和《百论》、《十二门论》创立了三论宗;在西藏也很流行。注疏《中观论》的中外佛教学人很多,其中吉藏对此尤为尽力,他所著的《中论疏》十卷最为著名。此作《大乘玄论》就是释说《中观论》的注疏之一。研习《中观论》之人,不可不读此书。现常见载的版本是《续藏经》本。

猜你喜欢

  • 博平县志

    ①五卷。清堵嶷修,张翕纂。堵嶷,湖北汉阳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康熙元年(1662)任博平县知县。张翕,山东茬平人,进士出身,纂有《茬平县志》。考博平县志,创修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知县胡

  • 大易择言

    三十六卷。清程廷祚撰。程廷祚(1691-1767),江苏上元(今江宁)人,初名默,字启生,一字绵庄,号青溪。康熙五十九年(1720)李塨南游金陵,程氏从其问学。于是力屏异说而以颜、李之学为主。乾隆六年

  • 闻见前录

    二十卷。宋邵伯温(详见《易学辨惑》)撰。又称《邵氏闻见录》。书成于高宗绍兴二年,后由其子邵博整理传世。全书二十卷,约十二万字。前十六卷记宋建隆迄南宋绍兴初年故事,对王安石变法始末及主要人物思想、言论、

  • 易学启蒙小传

    一卷。附《古经传》一卷。宋税与权撰。与权字巽甫,巴郡(今属四川)人。据《宋元学案》卷八十《鹤山学案》,知其受业鹤山(魏了翁)之门,精于经学,尝述鹤山讲《周礼》语为二卷,曰《周礼折衷》。与权《自序》谓朱

  • 玉海纂

    二十二卷。明刘鸿训(生卒年不详)编。刘鸿训字默成,长山(今山东济南)人。万历癸丑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本书是因王应麟的《玉海》一书卷帙浩繁,不便阅览,因此而节录其精要语句编辑而成。基本上依照原书的编

  • 清源文献

    十二卷。明何炯(生卒年不详)编。何炯,福建晋江人。官靖江县(今江苏扬州)教谕。是集成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皆录其郡人之诗文。凡十二卷。前列爵里一卷。首曰寓贤,凡侨寓于泉者,自唐秦系自元王翰十二人

  • 四书初学易知解

    十卷。清邵嗣尧撰。邵嗣尧详《易图定本》条。此书每章前为口义,后附论断,乃专为童蒙讲解而设,故曰“易知”。书中偶有偏激之见,如解《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谓不仅不义之富贵于我如浮云,即使合义之

  • 经言枝指

    九十九卷。明陈禹谟撰。陈禹谟事详《经籍异同》条。该书计《谈经菀》四十卷、《汉诂纂》十九卷、《引经释》五卷、《人物概》十五卷、《名物考》二十卷,共九十九卷,《四库提要》题一百卷,总目卷数与子目不符。《明

  • 法言

    十卷。汉扬雄(前53-公元18)撰。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雄少而好学,博览群书,以词赋著称于世。中年到京师,为大司马车骑将军王因奇的门下吏,后被推荐给汉成帝。曾随成帝游甘泉、河东、秦岭等地,作《甘泉赋

  • 青门集

    三十一卷。清邵长蘅(1673-1704)撰。邵长蘅,一名衡,字子湘,别号青门山人,江苏武进人。天性颖悟,读书目睹数行,十岁补诸生,因事除名,束发能诗,弱冠即以诗和古文辞闻名于世。康熙年间客游京师,和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