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伤寒论注 伤寒论翼 伤寒附翼

伤寒论注 伤寒论翼 伤寒附翼

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清柯琴(生卒年不详)撰。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慈溪(今属浙江省)人,后迁居吴之虞山(今江苏常熟),生平事迹,文献记载不多,从孙介夫、冯明五等为其《伤寒论翼》所写的序文中,可知他约生活于康熙、雍正年间,早年为儒生,好古诗文,贫而不得其志,后弃儒治医。柯氏博学多闻,工诗善文,于医学颇有建树。所著《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合称《伤寒来苏集》。另有《内经合壁》一书已佚,今不传。柯氏对《内经》、《伤寒论》均有研究,曾校正《内经》。柯氏于《伤寒论》致力最深,认为《伤寒论》虽注家很多,但众注纷纭,初学者无所折衷,故为之逐条逐句加以研勘,使其条理井然,立论明晰,撰此《伤寒来苏集》。“来苏”一词源自《尚书》“徯予后,后来其苏”。“苏”为更生之义。柯氏以《伤寒论》千古沉湮,自此又得更生,故以此命名其书。全书二十二万余字。《伤寒论注》成书于康熙八年(1669)。为《伤寒论》的注释。柯氏认为自明清以来,重新编次《伤寒论》者多自成格局。王叔和所编次,已非仲景原篇,内容颠倒窜易。至方有执、喻昌等人各为更定,距仲景原旨更为遥远。对于“三百九十七法”、“伤营伤卫、两伤营卫”的“三纲鼎立”诸说均持反对意见,认为是“巧言簧簧,洋洋盗耳,此郑声所为乱雅乐也”。柯氏乃逐条逐句加以研究校勘,重编注,以证为主,将《伤寒论》原文依据六经的方证,分立篇目,摘出脱文衍文,例句冗句,或删或正。卷首先立总纲一篇,汇集《伤寒论》总论伤寒之条文,分别予以注释,其次依六经之序,分述各经之脉证。各经之中,亦先立总纲,然后以证为主各为篇目,把《伤寒论》条文各以类从,分别予以校正、疏证、阐发。皆条理疏畅,讨论明晰。柯氏认定论中广泛存在着“桂枝证”、“麻黄证”、“柴胡证”等,为了阐发仲景辨证心法,他还汇列了各种证法。例如“太阳篇”,他汇列了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五苓散、十枣汤、陷胸汤、泻心汤、抵当汤、火逆、痉湿等十一证类。桂枝汤证类,汇释有关脉证十六条,桂枝坏证十八条,桂枝疑似证一条,有关桂枝证十八方。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加附子汤等方统列于此。麻黄汤证类,汇释有关麻黄汤脉证十四条,麻黄汤、柴胡汤有关脉正一条,汗后虚证八条,麻黄汤辨证四条,有关麻黄证五方,如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等方统列于此,其他诸证,均如此类分条列。《伤寒论翼》,撰于康熙十三年(1674)。此书为《伤寒论注》的补充论述,论述伤寒之大纲大法,纲领性叙述六经分证,谓可以“羽翼伤寒”,故以“翼”名之。书中根据《伤寒论》所提辨证论治问题,进行专题论述,共十四篇专论,为全论大法、六经正义、合并启微、风寒辨惑、湿暑指归、痉湿异同、平脉准绳、六经病解(二篇)、制方大法、六经方余论等。前七篇为上卷,其余为下卷。书中分析六经病脉证、治法以及转归等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学术思想。《伤寒附翼》,论《伤寒论》诸方,结合病因、病理、脉证、方义、使用法则,颇能启发后学。此书只论六经的方法,一百一十三方分隶六经,每经先述六经诸方“总论”,次述各方证治及作者临床应用心得。在不同程度上结合病因、病理、色脉、证候等诸方面,来阐发治方大义及其适应证。对方药的应用更较原方主治有所补充,如以桂枝汤治久疟、久痢等疾,有独到之见。柯氏对《伤寒论》中有关“合病”、“并病”的理论亦有新的阐述。虽与《伤寒论》原意略有不同,但证诸临床实践,阴阳错杂,虚实互见的病证确实很多,诸阴之证同时并存的病变,亦不少见。可见柯氏笃好仲景之学,且能通过自己实践,充实前人之说,阐发推广。上述三书注重理法,与临床联系较紧,故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为学习和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参考书,影响颇大。但在论述中过于强调地面分区的理论,有忽视经络的倾向,有时亦不免有拘泥于原文和牵强之处。有乾隆二十年(1755)马中骅校刊本,同治四年(1865)灵兰堂刊本,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

  • 水云录

    二卷。明杨溥(生卒年不详)撰。杨溥自号水云居士,长沙(今地名同)人。曾为武职,其生平事迹不详。曾撰有《用药珍珠囊》、《水云录》等。此书分上、下二卷。上卷记载十二月种植花果、饮馔及文房杂用:下卷分卫生、

  • 汪氏兵学三书

    三卷。清汪宗沂辑。汪宗沂字仲伊,号弢庐处士,歙县(今属安徽)人。生卒年不详。光绪间举进士,官山西知县,加五品卿衔。汪氏精通礼经,洞悉乐吕。一生著述甚丰,有《周易学统》、《尚书今古文辑佚》、《管乐元音谱

  • 蒙求

    二卷。唐李翰(生卒年不详)撰。李翰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华之长子。弱冠擢进士第,累迁大理司直,拜左补阙,加翰林学士。是书系传授经史百家知识的蒙书,李良进表称之“错综经史,随便训释”,李华序称“引古

  • 五经文字

    三卷。唐张参(生卒年不详)撰。张参,唐代宗时(762-779)人,开元天宝间举明经,至大历初佐司封郎,寻授国子司业。博通经史,精于字学。另著《唐广韵》五卷,今不传。是书为辨正经传文字形体的书。大历十年

  • 毛诗义疏

    一卷。北周沈重(500-583)撰,清王谟辑。沈重字德厚(又字子厚),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梁武帝大通四年(532)补国子助教,除五经博士。周武帝天和年间曾奉诏令在紫极殿讲三教义,听者二千余人,

  • 蠛蠓集

    五卷。明卢楠(约1535年前后在世)撰。卢楠,字少楩,一字次楩,又字子木,浚县(今属河南省)人。生卒年不详。以赀为国学生,博闻强识,恃才傲物,忤县令,被诬论死,幸谢榛为之鸣冤,始得平反。著有《蠛蠓集》

  • 儒林传稿

    四卷。清阮元(详见《经籍纂诂》)撰。嘉庆十五年(1810年),元为侍讲,兼国史馆总纂,创编儒林传。他说:“两汉名教,得儒经之功;宋明讲学,得师道之益。故理学经学一并同列。”该书自顺治至嘉庆之初,共四十

  • 长乐县志

    ①二十卷首一卷。清彭光藻等修,杨希闵等纂。彭光藻,字敬轩,湖南武陵人,贡生。同治七年(1868)任长乐县知县。杨希闵,考江西新城人。长乐邑乘,首修于明弘治十七年邑人刘则和。再修于万历二年邑人郑世威。三

  • 卦气续考

    一卷,清俞樾撰。作者著有“卦气直日考”,对汉人卦气直日说进行考辩。但没能对旧说进行匡正,亦没有推衍六十四卦之义蕴,故又作此书进行补充。作者认为出于《易纬·乾元序制记》中的“卦气起中孚”说为后人伪作,不

  • 左传义法举要

    一卷。清方苞(评见《周官集注》)撰。自南宋学者真德秀作《文章正宗》,录《春秋左氏传》,以叙事、议论、辞令标目,舍经义而论文章,后来很多学者都从文法角度评说《左传》。明万历中刊《左传节文》,托名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