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五百四峰堂诗钞

五百四峰堂诗钞

二十五卷。清黎简(1748-1799)撰。黎简字简民,号二樵,又号石鼎道士,广东顺德人。诸生。乾隆间拔贡,终生未仕。擅画山水,苍润似吴镇,淡远近倪瓒。又能诗词,刻意炼句,十岁即能诗。李文藻令潮阳,见而奇之曰;“此必传之作也。”故其足迹不逾岭海,而名动于大江南北。洪亮吉《北江诗话》说:“作诗造句难,造字更难;造意造句,则非大家不能。近日顺德黎明经简,颇擅此长。惜年甫四十而卒。然所存诸诗,尚足以睥睨一世。”王昶《蒲褐山房诗话》,称其诗俊拔清峭,刻意新颖,言人所不能言。五言七言,多未经人道语。张维屏《听松庐文钞》,称其由山谷入杜,而取炼于大谢,取劲于昌黎,取幽于长吉,取艳于玉溪,取瘦于东野,取僻于阗仙,锤焉凿焉,雕焉琢焉。于是成其为二樵之诗。”黎简之诗学相当复杂,一方面主张崇尚生活,自抒性情,自由创作。另一方面,却又只反模仿,而并不反对依傍。他的诗歌创作,事实上也正是走学古以创新的道路。其诗的内容较为贫乏,大抵以写景居多,但在艺术上广泛借鉴前人,融会贯通,参合变化,能自成一家。对六朝的谢灵运,唐代的杜甫、韩愈、孟郊、李贺、李商隐、贾岛,直至北宋的黄庭坚等人,他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故诗风兼有诸家特点,峻拔孤峭,刻意新颖;句锻字炼,艳丽奇崛。黎简在乾嘉诗坛上,可与宋湘并为岭南两大家。他对稍后的浙江诗人钱仪吉、姚燮,特别是近代大批的广东诗人以及台湾诗人丘逢甲等,在不同程度上都曾发生过影响。此集是作者自编的诗歌全集。起自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迄于乾隆六十年(1795);编年排次(间有舛错),年各一卷,共二十五卷(其中卷二十四另分上、下),计一千八百五十二首。有众香亭刊本。卷首有黎简自序、小影、诸家题赞和总目。“众香亭”系黎简室名之一。自序作于“嘉庆元年丙辰(1796)九日”,黎简卒于此后嘉庆四年(1799),这四年的诗作未及收入,不知下落。后世著录此集,书名每每误衍作《五百四峰草堂诗钞》,实则全书有关各处均无“草”字。如卷十八《对山楼歌寄郑庶常文川(应元)秀才遥川(应翰)兄弟:“兼君一十八人社,开我五百四峰堂”也可佐证。有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今人有简注选本《黎简诗选》。

猜你喜欢

  •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

    二十六卷。劳格、赵钺撰。赵钺(1778-1849),字星甫,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任湖北咸宁、江苏溧水知县,又升泰州知州。对于唐代尚书省郎官石柱、御史台精

  • 韩内翰别集

    一卷。唐韩偓(884-914?)撰。韩偓,字致光,一作字致尧;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十岁能诗。唐昭宗龙纪元年(889)擢进士第。天复中(901年)王溥荐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

  • 武定府志

    三十八卷,首一卷。清李熙龄修,邹恒纂。李熙龄,江西南城人,咸丰八年(1858)任武定府知府。旧志自乾隆二十四年知府赫达色修后,已过百年未有续修了。且旧志因历时既久,版章残缺不全,漫漶过半,内容漏略讹误

  • 春秋三传同异考

    一卷。清吴陈琬(琬或作“琰”)撰。陈琬字宝崖,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作还有《旷园杂志》、《通玄观志》、《凤池集》等。此书将《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中同一人或同一地而所载人名地名不同、以及同一

  • 四书尊注会意解

    三十六卷。清张九达原辑,张庸德补辑。书首有张潮序、庸德自序及凡例。是书专宗朱注,因而名其解曰《尊注会意解》。凡诸儒之说,与朱注不同者,折衷于朱子;朱子之说先后不同者,折衷于《四书集注》;《四书集注》中

  • 易学筮贞

    四卷。清赵世对撰。赵世对字襄臣,衢州人。该书论《易》为卜筮之书,所以虽经秦火而能流传下来。因为“谓以筮而贞万世之变”才命之曰“筮贞”。该书不载经文,只采用先前儒家议论、分类编辑而成书。第一卷为“缀集本

  • 田寿荪行述

    一卷。清田兆林编撰。兆林,清末浙江山阴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该书纪其父田祚生平。田祚字元持,号寿荪,道光举人,官至江苏镇江府知府。现存光绪年刊本。

  • 广信府志

    ①二十六卷,首一卷,清连柱等修纂。连柱,满州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七年(1782)任广信府知府。乾隆四十八年(1783)印成书,分为:天文志、地理志、建置志、赋役志、学校志、武备志、秩官志、名宦志、选举志

  • 襄敏集

    四卷。明王以旂(约1522前后在世)撰。王以旂,字士招,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生卒年均不详。正德六年(1511)进士,嘉靖时,命以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理河漕,逾年而水通。历迁兵部尚书,代曾铣总制三

  • 钦定千叟宴诗

    ①三十六卷。此集乾隆五十五年(1790)奉敕编成。清康熙皇帝以海甸承平,咸登仁寿,曾以康熙元年(1662)召开嘉宴,以千叟为名。康熙四年(1665)正月六日,为张扬天下承平,海内一心之盛世,亲临赐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