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书集传

书集传

六卷。宋蔡沈(1167-1230)撰。沈字仲默,号九峰,元定之子,建阳县(今属福建)人。沈少学于朱熹,年仅三十,遂弃举子业,专心研究理学;元定谪道州,沈从之,与父常以理义自娱;元定去世,沈徒步护丧归。屡荐不就,因隐居九峰,学者称为“九峰先生”,明代追谥文正,《宋史》附《蔡元定传》。沈之学出自朱熹,继承朱熹理学传统,宣扬心学、心法,提倡德、仁、敬、诚。庆元己未(1199)年冬,沈受朱熹之命作《书集传》,至嘉定己已(1209)年始成,先后历时十年。《书集传》又称《书经集传》、《书经集注》。沈撰此书,“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书集传·自序》)”。此书分别《尚书》今文、古文并注之,故称“集传”。此书不作烦琐考据,说解力求简明易懂,较《尚书》伪孔传为清晰明白。书中驳正伪孔传旧注,多有精到见解。沈受学于朱熹,其书又经朱熹订定,然于《尚书》文句说解中,仍有不同于朱熹者。该书体例先说解文字,然后阐明大义;其文字浅显易懂者,乃径说经义。此书于宋人《尚书》说解中为最善,影响后世至为深远。自元仁宗时,此书与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胡安国《春秋传》等并立于学官,直至清末废除科举,习《尚书》者均用《书集传》。《尚书》文词古奥,向称难读,沈注是书,一一必求其解,难免有曲为说解者,又因此书说解与朱熹之说间有出入,故后世多有订误诘难之作,如张葆舒作《尚书蔡传订误》、黄景昌作《尚书蔡氏传正误》、程直方作《蔡传辨疑》、余苞舒作《读蔡传疑》、陈栎作《书传折衷》等,于此书多有驳正。明洪武中修《书传会选》,于是书改定者凡六十六条,清初编《书经传说会纂》,于是书亦多所考订厘正。是书元邹季友为作音释。《书集传》淳璠十年(1250)由吕遇龙始刊版于上饶郡学,北京图书馆藏宋刻原本,题“朱文公订正门人蔡九峰《书集传》六卷《书传问答》一卷。”元至正十一年(1351)德星书堂刻本,内附邹季友音释,明正统十二年(1447)内府刻本,此外尚有元、明、清多种版本,详见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十二卷,《或问》二卷。宋陈大猷撰。陈大猷,东阳(今属浙江省)人,生卒年不详,南宋理宗年间进士,由从事郎历六部架阁。陈大猷所作《书集传》与《或问》,为《四库全书》录入者仅《或问》二卷,《书集传》未被录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陈大猷自序云:“既集书传,复因同志问难,记其去取曲折,以成此编(指《或问》二卷)。”《提要》称,“今《集传》已佚,存者惟此两卷。”大概《四库》所著录者,皆为清皇室内府藏书,仅有陈氏《或问》而缺其《书集传》,所以称《书集传》已佚。今《书集传》十二卷犹存完整之宋刻本,书后附有《或问》,与陈氏序中所言相合。本书首题陈大猷集传,前有纲领及书之始末,以及条例及进书上表录本,最后有“嘉熙二年(1238)三月日,从事郎前宣差充两浙路转运司准备,差遣臣陈大猷上表”等字样,知此书之宋刻本完成于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本书博采众家之说,并参以己意,按照《尚书》经文的次序,先训释词义,然后概述大意。全书体例,基本上是模仿吕祖谦的《吕氏家塾读诗记》。本书在当时影响很大,然而《宋史·艺文志》却没有载入,只是叶氏《阁竹堂书目》和西亭王孙《万卷楼书目》加以著录。本书宋刻本中“匡”、“恒”、“贞”、“勖”、“”、“惇”等字皆为避宋朝各代皇帝讳而缺笔,其经文也与石经古本相同,可谓宋人版本之善者。

猜你喜欢

  • 宋高宗真草孝经

    (石刻本)宋高宗御书。绍兴十四年(1144)刻石。先是绍兴十三年御书诸经,有《周易》、《尚书》、《诗经》、《左传》、《中庸》、《论语》、《孟子》,无《孝经》。至十四年七月,诏诸州以御书《孝经》刊石。今

  • 西京杂记

    六卷。旧题晋葛洪(见《肘后备急方》)撰。原书二卷,后分为六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卷,不题撰人。《旧唐志》作一卷,《新唐志》作二卷,《宋志》作六卷,均题晋葛洪撰。该书末有葛洪跋云:刘歆著有《汉书》一

  • 钦定续通志

    五百二十七卷。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奉敕撰。该书较郑樵《通志》,纪、传、谱略,增订者有三:一是在大抵仍《通志》原文的基础上,于列传因诸史旧文标题错互时有所改窜,体例自相矛盾之处参考异同,折衷沿革

  • 珍珠舶

    六卷十八回。清徐震(详见《女才子书》)撰。短篇小说集。题为《珍珠舶》,乃与舶载“珊瑚玳瑁”相比附,示珍奇之意。该书序云:“客有远方来者,其舶中所载,凡珊瑚玳瑁木难之珍,璀璨陆离,靡不毕备,故以宝之多者

  • 雅乐发微

    八卷。明张敔(生卒年不详)撰。张敔铙州(今属江西)人,官至礼部员外郎,精通律历。张敔论乐大旨以入声最低者为黄钟,最高者为应钟之变宫。是书自元声正半律之法以至乐器、乐歌、悬图舞表无不具备。后面又有《雅义

  • 诗集传名物钞

    八卷。元许谦(生卒年不详)撰。许谦字益之,号白云先生,金华(今属浙江)人。幼孤力学,受业于元代名儒金履祥,为宋王柏再传弟子。终身不仕,晚年至诚讲学,从游者达千人之多。著述除《诗集传名物钞》外,还有《读

  • 诗经古音

    四卷。宋吴棫(约1100-1154)撰。吴棫字才老,同安(今福建厦门)人。宣和六年进士,绍兴中为太常丞,因忤秦桧出泉州通判。据徐蒇《韵补庐》称,棫著有《书裨传》、《诗补音》、《论语指掌考异续解》、《楚

  • 七国考

    十四卷。明董说〈详见《易发》〉撰。本书主要根据《战国策》和《史记》,辅以先秦诸子及杂史,分职官、食货、都邑、宫室,国名、群礼、音乐、器服、杂记、丧制、兵制、刑法、灾异、琐征共14门,编载战国时期秦、齐

  • 困学斋诗录一册

    不分卷。清钮承棨(1842-1892)撰。钮承棨字莲嗣,一字稚黄。浙江乌程(今吴兴)人。诸生。天性笃厚,事亲以孝闻。祖父钮福保,道光十八年(1838)状元。钮承棨,年十六即工诗。德清戴望见其所作,以山

  • 左颖

    六卷。清高士奇(详见《春秋地名考略》)撰。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高士奇以《春秋》侍讲禁中,奉敕纂《春秋》讲义。他用左氏(丘明)、穀梁(赤)、公羊(高)、胡氏(安国)四传附于经文之后,又搜罗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