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书仪

书仪

十卷,宋司马光(1019-1086)撰。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后人称司马温公,陕州夏县涑水乡(现属山西夏县)人,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宝元时进士。治平三年(1066),献所撰修《通志》八卷,准自辟官属,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因反王安石变法,居洛阳十五年,撰《资治通鉴》,为史学经典。他虽在野,却操纵旧派,成为首领,故人称“真宰相”、“司马相公”。哲宗时,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废除新法,恢复熙宁以前旧制,为相仅八个月,卒于病,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潜心研究儒家学说,创立涑水学派。平生著述颇丰,除《书仪》外,还有《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司马文正公传家集》(亦称《温国文正公文集》)、《通鉴考异》、《稽左录》、《家范》、《独乐园集》。宋以前以《书仪》为名研究《仪礼》者较多,司马光《书仪》之名,沿用旧称。《书仪》反对王安石“新学”,尽力尊崇郑玄注,不但对郑注之误少有驳正,并进行附会,不免显牵强。然全书诠释古礼非常详细,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及《家礼》相比,更为详确。朱熹评其“《祭礼》只是于温公《书仪》内少增损,”又说“二程与横渠(张载)多是古礼,温公则大概本《仪礼》而参以今之所可行者,要之温公较稳,其中与古不甚远,是七分好”,颇为准确。《四库全书总目》称之为“礼家之典型”亦不为过。司马光《书仪》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陈详道《礼书》代表了宋礼学研究之最高水平。版本有宋绍熙三年(1192)刊本、明刊本、学津讨源本、广东刊本、日本芳春楼刊本、清雍正元年(1723)汪亮采影宋刊本、同治七年(1868)江苏局刊本、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清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

猜你喜欢

  • 南疆逸史

    五十六卷。清温睿临撰。温睿临,字邻冀,一字令贻,号哂园,浙江乌程(今吴兴)辑里人,康熙己酉科(1705)举人。他博赅群书,谙熟历史,与万斯同(季野)交谊甚厚,在清廷开明史局时,温氏也正在北京,而万斯同

  • 李温陵集

    二十卷。明李贽(1527-1602)撰。李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明思想家、文学家。做过云南姚安知府。哲学观点没有摆脱王守仁和禅学的影响。但公开以“异端”自居,提出

  • 广雅疏证补正

    一卷。清王念孙、王引之撰。《广雅疏证》刊成之后,王氏父子复加勘校补充,所言或细书刊本上,或别签夹入书中。手校补本《疏证》先由清河汪汲收藏,后入扬州书贾夏炳泉手,复由淮安黄海长购得,经罗振玉鉴定确为王氏

  • 云窗丛刻

    十种,十四卷。清末民国罗振玉(1866-1940)编。罗振玉字叔蕴,浙江上虞人。此丛书为罗振玉侨居日本时,汇辑所获唐人写本、魏齐石刻、宋元人集部著作、近人手稿,以及他自己和王国维二人的著作,仿古香斋袖

  • 沅江县志

    三十卷,清唐古特修,戴安礼等纂。唐古特,曾任沅江县知县。戴安礼,曾任沅江县训导。沅志前代无从考,不知创自何时。清顺治初知县张时搜采故实,因故未竟。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县顾智重新纂辑,始获成书。

  • 嘉禾征献录

    四十六卷。清盛枫(1661-1707)撰。盛枫字丹山,一字黼宸,秀水(今浙江嘉兴)人。除本书外,尚著有《梨雨选声》等著作。《嘉禾征献录》记载有明一代嘉兴名人。首列妃主;二至四十四卷为职官,分京朝官、外

  • 东莱集

    四十卷。宋吕祖谦(1137-1181)撰。吕祖谦,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隆兴进士,历太学博士,除秘书郎国史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参与重修《徽宗实录》。迁著作郎,除直秘阁。卒,谥成,后改谥忠亮。

  •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

    一卷。本书为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题名录,共330人。卷首载前一年(绍兴十七年)御笔手诏,次载策问及执事官名,又次载进士榜名,再次载诸进士字号、乡贯、亲属等。宋代同年小录多不传,惟宝祐四年(1

  • 路德改教纪略

    一册。撰者不详。美国林乐知译。据卷首介绍,原书初刊于印度,全书分二十三章,历述日耳曼人马丁·路德改教始末,用白话文译就。现存有广学会本。

  • 漫叟拾遗

    一卷。此编选录唐元结之义,不著编辑者姓名。卷末有竹冈居士跋称:“《次山全集》广南近已重刻,湛甘泉太史序之详矣,兹复何言。顾此数篇,于警策人心,感激时事颇切,故别录之,非有所去取也。”末署戊寅冬季,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