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三礼叙录

三礼叙录

一卷。元吴徵(生卒年不详)撰。按元有吴澄,字幼清,崇仁(今江西崇仁)人,著有《仪礼逸经传》、《礼记纂言》。此《叙录》有涉及《仪礼逸经者,则徵与澄盖为一人。是书首为关于《仪礼》者,吴氏以为五经之中未被诸儒乱者惟一礼经,然十之八九不存;朱子补其遗缺,然未成书,遂因朱子所分礼章,重加厘订。其经后之《纪》依经篇第叙,其文则一仍朱子之旧,附于篇终,其十七篇次第,如郑氏本,不间以他篇,则十七篇正经,不至杂糅。又以戴氏所存,兼刘氏所补,合之为传。正经居首,逸经次之,传最后,编纂之法,条而不紊。其中《仪礼》之逸经八篇,传十篇为吴氏所纂。关于《周官》,惟叙其书之源流,无甚可纪。至于《小戴记》三十六篇,《大戴记》三十四篇,皆吴氏所序次。余称朱子与吕东莱商订三礼,欲取《戴记》中关于《仪礼》者附于经,与《仪礼》无涉者仍别为纪,然朱子不及为,惟存其大纲于文集中,吴氏遂取其义,修而成之,此《小戴记》三十六篇序次之概略也。吴氏于《大戴记》云:“《隋志》《大戴记》八十五篇,今其书多阙而不全,其原因盖由于大戴类粹此记,多为小戴所取,后人合其余篇,仍为《大戴记》,已入《小戴记》者,不复录,而阙其篇,是以其书见泛不及《小戴》,盖《小戴》为膏华,《大戴》乃其渣滓尔”。然吴氏以其多有精语,不可遗弃,遂就其所余,序次为三十四篇。则吴氏可称善承朱子之志,而为戴氏之忠臣矣。是书有《说郛》本。

猜你喜欢

  • 戴氏鼠璞

    见《鼠璞》。

  • 邯郸县志

    八卷。明张第修,张成教纂,卢龙云续修,宋仕明续纂。张第,山东茌平人,曾任邯郸县知县。张成教,邯郸人,曾任陕西巩昌府通判。卢龙云,广东南海人,曾任邯郸县知县。宋仕明,广东普宁人,曾任邯郸县教谕。万历元年

  • 书经精义

    四卷,补遗一卷。清黄淦撰。此书卷首有特通阿序以及黄淦自序,其次是古《尚书》序及总论。卷一《虞书》,卷二《夏书》,卷三《商书》,卷四《周书》,卷末补遗。书中无黄淦自己的见解,多取自诸家之说,所采宋人蔡沈

  • 纪闻类编

    四卷。明窦文照(生卒年不详)撰。窦文照,字子明,秀水(今浙江省秀水县)人。万历中官光禄寺典簿。此书共四卷,每卷分六类,大致属格言类书。书末有朱国祚跋,极称窦文照之孝行。内容无甚可采。

  • 上清词帖

    一卷。宋薛绍彭刻苏东坡书。薛绍彭,生卒年不详,字道祖,累官秘阁修撰等。薛绍彭留意笔札,曾与米芾齐名。嘉祐八年(1064)冬,苏轼任凤翔(今属陕西)幕,曾因事留上清太平宫,数次拜见宫中真君道长,并敬撰此

  • 博物志补

    二卷。明游潜(约1515年前后在世)撰。游潜字用之,丰城人,生卒年不详。历官云南宾川知州,著有《梦蕉存稿》四卷等。《博物志补》补张华之书,体例略如李石所续,但不如李石书,猥杂冗滥,无有异闻,又出李石书

  • 平定关陇纪略

    十三卷。清易孔昭、胡孚骏同撰。易孔昭,黔阳人;胡孚骏,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二人生卒年不详。同治元年(1862年),蓝朝柱(即蓝大顺)起义军由四川入陕西,捻军、回民起义军继之。六年(1867年),左宗

  • 道南源委

    六卷。清张伯行(详见《道统录、附录》)撰。明代朱衡撰《道南源委录》一书,记载闽学形成过程中的代表人物。本书是在朱书基础上重加考订、整理,编纂而成。第一卷记杨时至江杞等36人;第二卷记罗从彦至陈绍叔等8

  • 关于创立戒坛图经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律合注戒本》辞条。《关中创立戒坛图经》一书,道宣作于乾封二年(667)。这一年二月八日在长安南郊净业寺创筑戒坛,道宣特别重视这件事,便撰写此书以示纪念。此书共

  • 今韵三辨

    二卷。清孙同元撰。同元字与人,仁和(今杭州市)人。书名三辨者,训辨、字辨、诗辨也。训辨者,一字分列二三韵,训辨其意义之不同;字辨者,取形似之字辨其笔画错舛;诗辨者,取古今诗集,摘录诗句,辨其与今韵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