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

西晋宗室诸王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晋武帝鉴于曹魏诸王无力捍卫皇室的教训,分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武帝死,继位的惠帝白痴,外祖父杨骏辅政。元康元年(公元291年)皇后贾南风与掌管禁卫军的楚王司马玮等人合谋,杀杨骏及其党羽。以汝南王司马亮和卫瓘辅政。贾后又与楚王玮使惠帝下诏, 杀汝南王亮和卫瓘, 贾后又责楚王玮矫诏杀戮大臣而处死玮,朝廷大权尽归贾后。惠帝立司马遹为太子,因其非贾后所生,被杀。时掌禁军的赵王司马伦,以为太子报仇名义,杀贾后及其党羽。永宁元年(公元301年)正月,赵王伦废惠帝,自立为帝,引起诸王不满。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起兵,攻进洛阳,杀赵王伦使惠帝复位。齐王冏掌握朝政,引起诸王反对。河间王颙联合长沙王乂,举兵攻冏,冏兵败被杀。长沙王乂因之掌握朝政。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河间王颙又联合成都王颖攻乂,颖遂专断朝政。是年底,东海王司马越起兵攻乂,乂兵败被杀。司马越又举兵攻司马颖,越败,挟持惠帝逃至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河间王颙乘机进兵洛阳,独秉朝政。永兴二年(公元305年),东海王越又起兵攻颙,颙兵败。此后, 越相继杀颙、颖二王,迎惠帝还都洛阳,司马越总揽朝政。光熙元年(公元306年),越毒死惠帝,立惠帝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越仍秉朝政。至此,这场统治阶级间的持续十六年的大混战——“八王之乱”,才告结束。

猜你喜欢

  • 关东军

    关东军阀组织的讨伐董卓的军队。董卓独揽朝政,激起官僚、贵族的不满,袁绍奔河北,董卓杀其在洛阳、长安的亲属五十多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发展起来的关东军阀,为扩充个人势力,便以讨伐董卓,为袁家报仇之名,纷纷

  • 第二次公车上书

    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继第一次公车上书之后,于百日维新前夕再次联合应试举人上书请愿。1898年1月22日(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一日)侵占胶州湾的德军闯入即墨县孔庙,将孔子塑像四肢毁坏,孟子塑象双目

  • 曲阳之战

    五代时,后唐与契丹之间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天成三年(公元928年),义武节度使王都据定州(今河北定州)叛乱,后唐遣归德节度使王晏球率兵进讨。契丹所属奚部酋长秃馁率万骑驰援定州,在曲阳(今河北定州西北)

  • 海禁政策

    清初为了防范汉族人民以沿海岛屿为依托进行反抗,杜绝“民夷勾结”,危害清朝统治,厉行海禁, “寸板不许下水”。清初对外通商的口岸只有澳门一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始许民得以造船

  • 洪武置藩

    明初实行的分封制。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慎固边防,翼卫王室”,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在全国各地,规定诸王不能干预地方民政,但王府设有护卫军。为防止蒙古贵族骚扰,朱元璋让有才干的几个儿子镇抚北方诸塞,

  • 分封制

    我国古代国君分封诸侯的制度,从西周开始实行。周人在灭商和东征胜利后,为便利于对征服地区的控制,也为了拱卫周王室,乃大规模地分封王室子弟和亲戚、功臣到征服地区,授予他们被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使其按照周

  • 武丁征伐多方

    商代和西周初年的古文献(包括甲骨文、金文)把王畿周围的异姓部族称作“方”。因其数众多,总称“多方”。武丁时期,与商敌对的方国主要有土方、邛方、鬼方、羌方等,他们大都位于商的西北面,其中土方和邛方还经常

  • 宸濠之叛

    明武宗时皇族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江西南昌宁王朱宸濠,因武宗无子,阴谋夺取皇位,以重贿买通宦官刘瑾、钱宁,保护他发展势力而不被揭露。他一面笼络失意的原都御史李士实、举人刘养正为谋主,一面招致江西农民军首

  • 西姆拉会议

    英国对西藏一直抱有野心。辛亥革命时期,英国支持西藏的叛国集团发动武装叛乱,以期实现其侵占西藏的阴谋。1912年英国武装护送叛逃的达赖回藏,于1913年1月在拉萨宣布“独立”。北京政府严正声明西藏是“我

  • 卢循起义

    东晋末年农民起义。孙恩牺牲后,卢循领导义军余部坚持斗争,因受到刘裕率领的北府兵的镇压,遂由海路南下攻占番禺(今广东广州)。卢循以番禺为活动中心,自称平南将军,建立农民政权。义熙六年(公元410年),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