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三武灭佛

三武灭佛

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执政时先后打击佛教的事情。佛教是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之一,但寺院地主又与封建政府间存在着争夺人口、资产、土地的矛盾。因此,时常受到封建政府的抑制和打击,其中以“三武”为最。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拓跋焘在关中大肆杀戮参加过盖吴起义的民众,发现长安佛寺中藏有兵器、酿酒器具、州郡牧守和富人寄存的财物及被藏匿的妇女。于是,下诏征镇诸将及各州刺史,凡有佛象佛经之处,尽皆坏焚烧之,沙门不分老小,全部坑杀。虽因太子拓跋晃先露诏意后宣诏书,使许多沙门得以逃命,一些佛经亦得藏匿,但魏境内之塔庙,无复孑遗。至北齐、北周时,佛教大盛。齐境内寺院达四万余,僧尼至二百万。北周虽不及北齐多,但亦有寺院万余,僧尼百万,约占当时政府编户人口十分之一,严重影响国家的人力和财力。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五月,周武帝下诏废佛,没收境内寺院的全部财产,使百万僧侣和僧祗户、佛图户成为国家编户;适令丁壮,征为府兵。灭齐后,于齐境内继续推行灭佛政策。唐中叶以后,土地兼并剧烈,赋役沉重,大批农民入寺为僧或投寺充佃,寺院经济迅速发展。时称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唐武宗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劳动人手,下诏废佛。规定长安留寺四,洛阳留寺二,大州留寺一,每寺留僧十。其余寺院,一律拆毁,僧尼一律还俗。时,全国共毁寺四千六百余,僧舍四万多,二十六万僧尼还俗,十五万寺院奴婢获释。

猜你喜欢

  • 李来亨抗清

    李自成余部的抗清斗争。李自成牺牲后,其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攻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并取得很大胜利。但永历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农民军倍受

  • 文帝轻刑

    西汉建立后,萧何参考《秦律》,制定了汉律九章。九章律虽较秦刑为轻,然肉刑仍有黥刑、劓刑、刖刑等残害人肢体的刑罚。文帝前元十三年 (公元前167年),齐太仓令淳于意因罪判刑,解赴长安,其幼女缇萦随父前往

  • 北魏末年僧侣起义

    北魏末年,朝廷腐败,政治黑暗,大批破产和失业农民,为逃避繁重的赋税徭役,假慕沙门,入寺为僧,谋求生路。但他们入寺后却受到寺院地主的奴役,终日辛劳,而生活却十分清苦。各级僧侣地主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职权,对

  • 麟台

    官署名。武则天天授年间(公元690年-692年),曾将秘书省改称麟台,秘书监改称麟台监。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旧称。参见“秘书省”。

  • 胡蓝之狱

    明代的两次党狱,即胡惟庸之狱与蓝玉之狱。参见“胡惟庸之狱”、“蓝玉之狱”。

  • 锦衣卫

    皇帝的侍卫机构。其前身为朱元璋即吴王位时所设的拱卫司。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设亲军都尉府, 属有鸾仪司。洪武十五年,罢府及司,设立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其掌管

  • 四公子养士

    战国时,齐有孟尝君田文,赵有平原君赵胜,魏有信陵君魏无忌,楚有春申君黄歇,都是贵族公子。他们担任将相,辅国持权,争相养士。孟尝君、春申君各有食客或宾客三千余人,信陵君有食客三千人,平原君亦有宾客数千人

  • 崤之战

    春秋时期秦晋之间的一场战争。秦穆公早有向东扩张的企图,因晋国的阻挡而未能实现。公元前627年,晋文公刚刚去世,晋襄公即位,尚未来得及举行丧葬,秦穆公即乘机派遣军队,由孟明视等三帅统领偷袭郑国。未达目的

  • 越王贞反武

    武则天专政以后,大废李唐宗室,引起了诸王的恐惧和愤怒,因之多有匡复之志。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八月,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于博州(今山东聊城)募兵起事,并联络韩、霍、鲁、越及贝州刺史纪王李慎,欲起兵共取

  • 朝代名,南朝之一。肖衍建立。南齐末年,皇室内部相互残杀,东昏侯肖宝卷杀尚书令肖懿。雍州(治今湖北襄樊)刺史肖懿弟肖衍,联合握有荆州(治今湖北江陵)军政大权的肖颖胄,举兵声讨肖宝卷。永元三年(公元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