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三征高丽

三征高丽

隋炀帝为炫耀武力,扩大个人声威,先后三次进攻高丽。从大业三年 (公元607年)起,隋炀帝就积极扩军备战,拟东征高丽。大业八年,隋军水陆两路,首攻高丽:陆军一百一十三万人,号称二百万,由炀帝亲自率领,分二十四军从涿郡(今北京)出发,随军民夫二百多万,趋平壤;水军七万人由大将来护儿率领,从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出发,浮海先进,直指浿水(今朝鲜大同江)。高丽举国军民据险坚守,顽强抵抗。隋军普遍厌战,士气低落,纷纷逃散。水军进至平壤,先胜后败,不敢复留。炀帝亲率隋军主力久攻辽东(今辽宁辽阳)不下;大将宇文述、于仲文率陆路九军,计三十五万五千人,趋至平壤附近,终因粮尽而还,至萨水(今朝鲜清川江)遭高丽伏击,生还者仅二千七百人。大业九年正月,隋炀帝再次征天下兵集涿郡,又募民为骁果(即卫士),拟二征高丽。四月,炀帝率大军渡过辽河,即兵分两路:一路由炀帝指挥,猛攻辽东城;一路由大将宇文述、杨义臣率领,直趋平壤。水军仍由来护儿统领,从东莱海口出发。辽东城高丽守军拼死奋战,隋军攻城,二十余日不下,双方损失惨重。六月,隋宰相杨素子、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发动兵变,进围洛阳,企图夺取帝位。炀帝不得不撤军平叛,二征高丽之战又告失败。大业十年三月,炀帝亲临涿郡,三征高丽。时隋境已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所征兵士多失期不至,炀帝遂留驻辽西怀远镇(今辽宁辽阳西北),不敢渡辽河东进。来护儿率水军自登、莱海道进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击败沿路高丽守军,直趋平壤。高丽民众因连年作战,早已困弊不堪,国王高元被迫遣使求和。八月,隋军班师回国。隋炀帝三征高丽,前后持续三年之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也给高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猜你喜欢

  • 资政新篇

    书名。太平天国革命后期的一个重要纲领性文件。1859年(咸丰九年)洪仁玕撰。是年4月(三月)洪仁玕从香港到达天京,不久,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的企图使太平天国强盛起来的

  • 嘉定渝盟

    宋宁宗嘉定年间金宣宗背盟攻宋事件。金宣宗继位后,以蒙古进逼和西夏侵扰, 财匮兵弱,遂迁都开封,谋攻宋以广其疆土,补偿损失。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金以督索岁币为名,违背宋金和议,分道出兵南下,攻光

  • 云南箇旧锡矿工人反抗斗争

    1903年5月14日(光绪二十九年四月十八日)箇旧锡矿工人为反对法国修筑滇越铁路,反对清政府出卖路矿和镇压群众爱国运动,在周云祥领导下发动起义,提出“仇教阻路”、“阻洋占厂”的口号,击败清军,占领锡矿

  • 甘英出使大秦

    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西域都护班超派遣都护掾甘英出使大秦 (罗马帝国)。甘英出龟兹(今新疆库车),经疏勒(今新疆喀什),越葱岭,过无雷(今帕米尔)至大月氏(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出木鹿城(

  • 宣王中兴

    旧史认为,周宣王统治时期,能挽救自厉王以后周王朝出现的颓势,追复文王、武王和周公的业绩,使周王朝一度趋于稳定,可称得上是“中兴”。《史记·周本纪》说: “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

  • 尊王攘夷

    春秋时期华夏大国为争夺霸权提出的一种外交策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但在名义上还保持天下共主的地位。提倡尊重周王室(即“尊王”),可以抓住天子这面旗帜,收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另外,由于王权衰落,

  • 五服

    旧说,古代王畿以外,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分别对天子尽不同的义务。服,是服事天子之意。五服的名称是: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 见《尚书·益稷》、《禹贡》等。“五服”的说法反映

  • 汝州之役

    唐末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军战胜唐军的一次重要战役。乾符三年(公元876年)七月,王仙芝、黄巢率军围攻沂州(今山东临沂)不克,为唐平卢节度使宋威击败。宋威虚报战果,声称王仙芝已死,并遣返诸道兵,为农民军

  • 公刘迁豳

    周族在弃以后曾因政治上的原因流窜到戎狄居住的地区,这对周族的发展十分不利。大约在商朝初年,周族领袖公刘率领周族迁往泾水中游的豳(亦作邠,今陕西栒邑县西)重新定居下来。《诗经·公刘》篇记载了公刘率领周人

  • 安东都护府

    唐在东北地区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唐初,太宗、高宗派兵数次东征高丽。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军克平壤(今朝鲜平壤),灭高丽,遂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统高丽、靺鞨诸部族府州,辖境西起辽水,南及朝鲜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