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高山族语言

高山族语言

我国台湾省高山族使用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包括20余种语言,现在尚使用的有13种,使用人口约30万。高山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高山族语言分为3个语组:(1)泰耶尔语组,分布在北部山地,南投、台中、苗栗、新竹、桃园、台北、宜兰、花莲等县的一部分地区。包括泰耶尔语、赛德语。(2)邹语组,分布在中部阿里山一带,嘉义与高雄两县接壤处。包括邹语、沙阿鲁阿语、卡那卡那布语。(3)排湾语组,分布在东南部山地及东海岸平原狭长地区,遍及高雄屏东、台东、花莲、南投等县。包括排湾语、阿眉斯语、布农语、鲁凯语、萨斯特语、卑南语、邵语。此外,在台湾岛东南45俵的兰屿岛上居住着耶眉人,他们说的耶眉语和菲律宾共和国巴丹岛上的伊巴坦语,伊特巴亚脱、巴布产语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语言都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巴丹语支。现浦里的爱兰和四庄尚保存着巴则海语。花莲、台东沿海一带尚保存着噶玛兰语。克塔加兰语、法沃尔朗语、陶卡斯语、帕波拉语、西拉亚语、华尼亚语、雷朗语已经消亡。高山族语言的语音特点是只有单辅音,送气与不送气无音位区别。泰耶尔语组和排湾语组大多数语言有浊塞音。各语言大都有一套舌面和舌尖对立的音。耶眉语有,排湾语和鲁凯语有、,卑南语有t、、。各语言都有鼻音m、 n、和喉塞音ʔ。泰耶尔语组和阿眉斯语、排湾语、布农语、邵语有小舌塞音q。除布农语外都有舌尖颤音r。元音系统以i、e、a、u4个元音的居多,泰耶尔语组和排湾语组大多语言有半元音j、w。多音节词重音的位置一般在最后一个音节或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声调无音位价值。高山族语言是多音节语,属粘着型,词干加前缀、中缀和后缀或词干的重叠为主要构词和构形方式。中缀插在词根第一个音节开首辅音之后,元音之前。名词有主格、属格、宾格形式,一般在名词前加格助词表示;人称代词有数、格形式;指示代词有近、中、远称,格形式;动词有态、时、体、式等形式。基本语序为:谓语在主语前,谓语动词往往在句首。宾语位于谓语之后,宾语可以位于主语之前或后,因各有不同的格助词表示。名词作定语时位于中心语之后,数词、形容词,指示代词作定语时位于中心语之前。状语位于谓语之前。补语位于谓语趋向动词之后。但各语言的情形也并不完全一致。各语言词汇差异很大,相互间同源词大都不超过30%。各语言中都有一部分借自汉语闽南话和日语的借词。

猜你喜欢

  • 直脱儿

    蒙古国将领。又译赤脱儿、者迭儿。斡剌纳儿氏。※阿术鲁(阿察儿)子。初随父从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南宋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时,以功封千户长。太祖十四年(1219),随从西征,隶皇子窝

  • 巴笃理

    ?——1634后金将领。满族,佟佳氏。又书巴笃礼。后金天命(1616——1626)初,与弟蒙阿图率众归附努尔哈赤,编组2牛录(汉译佐领),隶正白旗满洲。因才出众,封扎尔固齐(汉译都堂),屡立战功,晋游

  • 好屯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永乐七年设之好屯河卫,改作赫图或赫图河卫。

  • 瓦氏夫人墓碑

    壮族抗倭英雄瓦氏之墓碑。清嘉庆十年(1805)岑某立。原碑在今广西田阳县田州镇那兰村那斗屯附近。碑文中央阴刻竖行正字:“前明嘉靖特封淑人岑门十六世祖妃妣瓦氏太君之墓”。是碑为研究壮族民族英雄瓦氏夫人历

  • 敌烈部

    辽金时东北部族名。又作敌拉、迭烈、敌剌、迪里、迪烈子、敌烈得(德)、迪烈得(德)、迭烈德、达里底、德哷勒。始见于《辽史》,辽太宗天显五年(930)“敌烈来贡”为最早记载。族属一说属突厥语系民族,源于※

  • 失里绵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永乐三年(1405)正月,与※虎儿文卫同时设立,地望亦相近。《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永乐七年九月所设失里木卫,以及正统后所设细木河卫。均作实勒们或实勒们河卫。一说在乌苏里江与牡

  • 滇东北老苗文

    苗族以前没有本族文字,1905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Samuel Pollard)与苗族人士杨雅各、汉族人士李斯提反等为居住在云南省昭通、彝良、大关、永善、巧家、武定、禄丰、禄劝、楚雄、曲靖、宣威,贵州

  • 匠户

    元朝诸色户计之一。来源有二:一自战争中虏获而来,一从民间签发而来,主要是有一定技能的工匠,亦有本非工匠的平民。户籍自成一类。在官府手工业局、院直接管理监督下服役,从事营造、纺织、兵器、工艺品等各种手工

  • 巴巴克苏勒坦

    ?—1680蒙古族。察合台后王※伊斯玛依勒汗子。世居新疆。康熙九年(1670),为镇压伊斯兰教白山派,奉父命统兵驻镇喀什噶尔(今喀什),逐阿帕克和卓。十九年(1680),阿帕克和卓导引准噶尔部噶尔丹进

  • 岳彦高

    明代书法家。字雪樵。蒙古族(一说为“色目人”)。洪武间(1368—1398),曾任云阳(今四川云阳县)县令。后被免职,流落江湖,居武塘。以草书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