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门巴族

门巴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多数自称“门巴”,另有“主巴”、“勒波”、“学增”、“达巴”、“舍杜本”等带地域概念的称呼。该族源于古门隅土著居民立、丘、皮修木、那木修等众多部落及叶邦人、荣普人、布热白人、莫巴陇巴人与一些南迁藏族等民族长期融合形成。主要分布西藏东南部※门隅地区,部分分布在珞渝地区的墨脱、梅楚卡一带,少数散居在林芝东久山区。人口约4万人(1978),1990年实施人口普查的地区,有7475人。七世纪时即属吐蕃政权管辖。九世纪初至十六世纪中臧玛王子(即赤德松赞王的长子)之后裔曾被各地臣民迎请为首领,先后建筑了拉乌康巴、桑隆巴堆冬卡、平卡扎西岗、德让、夏打陇梅惹萨顶等20余个王堡,统治门隅各地。同藏族有着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联系。解放前属封建农奴制经济,受藏族三大领主统治。差赋、乌拉繁重,部分地区保留原始农村公社制残余。操门巴语,有多种方言,属汉藏语系缅语族。部分人通晓藏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信藏传佛教(格鲁派和宁玛派),部分人兼信本教。多禁忌。婚姻以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为主,并兼有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家庭。善歌舞。民间文学丰富,有萨玛、嘎鲁、东三巴等民歌形式。生产以农业为主,产玉米、稻谷、龙爪稷、青稞、小麦、荞麦、高粱、辣椒、豆类、油菜、甘蔗、香蕉、桔子、桃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兼营林、牧和采集业。擅长竹藤篾编织、纺织及制木碗、石锅、造纸。衣服多用自织红黑色氆氇或棉麻土布缝制。嗜酒和辣椒。居石砌碉房与干栏式木竹结构楼房。解放后,错那县、墨脱县和林芝县门巴族聚居区发生了巨大变化。1959年废除农奴制,建立人民政权。六十年代末完成民主改革,各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大部分地区修筑了公路或马道,架设了水泥桥或铁索吊桥。建了水电站。有了学校、医院或卫生所、商业网点和金融机构。涌现了一批大学生和各类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 格莫鄂

    参见“藏币”(2567页)。

  • 海迷失

    ?—1252元定宗※贵由皇后。又作斡兀立海迷失,“斡兀立”实为部名,即斡亦剌氏。部长※忽都合别乞之女。《元史》称三皇后。定宗三年(1248)汗死,称制监国。以先汗窝阔台尝言皇孙失烈门“可以君天下”(《

  • 吉松

    藏语音译,意为“王的扈卫”。旧时四川甘孜藏族地区地方基层组织头人。每乡人数不等,世袭。轮流负责掌管全乡政务,充当土司随从,每人每年约3个月,自备伙食,无报酬。每人从土司处领有1个或2个“兴卡”(即田庄

  • 耶里只

    见“耶里直”(1300页)。

  • 沙科尔

    门巴族命名风俗。门巴语音译,意为“以周日名命名”。门巴族人习惯上将人头部的七个部位赋以专名,以轮流的方法计算日期,同西历的星期相类似。如头顶称为“达娃”(星期日)、额头为“尼玛”(星期一)、眼睛为“明

  • 连阳八排风土志

    书名。清李来章著。成书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为刻本两册,共8卷。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八帙。作者曾任广东连山知县,根据耳闻目睹及采访调查,详细记述了粤北八排瑶地区的地貌、建置、社会组织、婚姻

  • 通德拉

    景颇语音译。解放前云南省德宏景颇族地区对传统习惯法的称谓。过去景颇族被划分为若干个山官辖区,每个山官辖区内包括数量不等的村寨,设有头人协助山官管理事务,他们没有本民族的成文法,山官及村社头人处理辖区内

  • 八大人官

    北魏初期官名。由※八部大夫演变而来,既保留鲜卑往昔八部之制的特色,又杂揉汉地官制。北魏神瑞元年(414),明元帝拓跋嗣命置八大人官,大人下置三属官,总理万机。《魏书·长孙嵩传》载,长孙嵩“与山阳侯奚斤

  • 征廓尔喀纪功碑

    碑铭。乾隆五十八年(1793)内阁侍读学士、军机处行走杨揆撰文,大将军福康安、参赞大臣海兰察等立碑。原存拉萨大昭寺前。碑文主要记述廓尔喀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侵犯藏界,五十七年(1792)令福康安

  • 慕容望

    ?—386十六国时期西燕国君。又作慕容瑶。鲜卑慕容氏。西燕国君※慕容冲之子。建明元年(386),慕容,觊被杀后,为左仆射慕容恒为帝(《资治通鉴》记恒所立为慕容瑶),改元建平。不久为尚书慕容永执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