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觉囊巴·衮噶卓

觉囊巴·衮噶卓

1507—1575

明代藏族高僧。出生于阿里下部聂氏家族。幼年入甫帕寺,受居士戒,7岁受灌顶,取名贝协当朗巴达多杰,10岁受沙弥戒,13岁赴后藏学修辞学及大小五明,由后藏昂仁返回甫帕寺。18岁受具足戒,恪守戒律,登上仲巴曲杰法座。20岁避世隐居。22岁起继承班钦绛巴林巴法座凡3年,广为读经讲法,朝拜冈底斯山三湖,礼拜曲米嘉查胜地。用卓基语向天竺卓基瑜伽行者讲说正法,为众卓基学者所称赞。27岁在楚普寺学完噶举诸法,赴南方门隅布教。31岁于色多坚、达垅等寺新造佛像、经塔,遍履后藏诸寺,向萨迦、宁玛、格鲁派诸高僧传授香巴噶举诸法,受僧俗官员称赞与尊重。毕生致力于佛法,为著名高僧大德。

猜你喜欢

  • 国师

    帝王对僧人的封号,亦为僧官名。意为“国人之师”。此称源自印度佛教,北齐时传入中国,文宣帝曾封高僧法常为“国师”。隋、唐至元、明、清均沿用之。隋封佛教天台宗领袖智,唐封禅宗领袖神秀,蒙古

  • 巩宁城

    古城名。亦称满城。位于迪化旧城(今新疆乌鲁木齐市)西6里(一说30里或8里)。旧有准噶尔旧城,乾隆三十八年(1773,一说三十七年)建,周10余里。分置四门:东承曦、西宜穑、南轨同、北枢正。乌鲁木齐都

  • 扑散留家

    金末将领。女真族。仆散氏。累官提控。沂州防御使。金章宗泰和年间(1201—1208),益都杨安儿(原名杨安国)聚众起义,后降金。崇庆元年(1212),复起兵抗金。贞祐二年(1214)七月,留家受山东宣

  • 内差

    藏语称“囊差”,是“其差”(外差)的对称。旧时西藏地区农奴向农奴主负担的劳役地租的一部分,是庄园领主对农奴的直接剥削。凡从官家、贵族或寺院领主那里领种一份※“差岗地”的差巴农奴,每年要在所属领主的谿卡

  • 库褥官氏

    鲜卑部落。亦作库辱官、库傉官。属鲜卑徒何部。十六国时期,成为后燕的属部,镇守中山(今河北定县)。北魏兴起后,有部分人先后投附北魏和柔然。北魏泰常元年(416),因库傉官斌等率众叛魏投北燕冯跋,遭到魏将

  • 毕僳语

    我国云南省部分地区自称毕僳(米必苏)的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及其相邻的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的部分地区。使用人口6000左右。在国外,缅甸、泰

  • 诰命大常衮

    见“常衮”(2042页)。

  • 拔思母部

    辽代部族名。对辽叛服无常。辽道宗大安十年(1094)降辽,为辽属国,辽于北面属国官中置该部诸官职。向辽朝贡不定,有从征义务,但出兵无定额。该部降辽后尚有多次侵掠辽地被讨伐的历史记录。同年十一月,结达里

  • 完颜彀英

    1106—1179金大将。本名挞懒。女真族。完颜氏。蜀王※完颜银术可子。年16,从军伐辽,常为先锋,授世袭谋克。太宗天会四年(1126),随父围太原。后拔太原,下河东诸州,攻汴京(今开封),皆有功。从

  • 粤喜县

    渤海王国置。一作奥喜县。为鄚颉府鄚州附郭县,县治故址有说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县。辽灭渤海后废,其民被迁至今辽宁昌图县一带,与万安县合为一县,称柳河县(治所在今昌图县西北八面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