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前秦苻坚与东晋的一次大战役。苻坚统一北方后,自恃“强兵百万,资仗如山”,欲进取东晋,统一大江南北,建元十九年(东晋太元八年,383)七月,调集90余万兵力,对晋发动大规模进攻。八月,秦征南大将军苻融、冠军将军慕容垂等率步骑25万为前锋先行。九月,苻坚统中路主力进至项县(今河南沈丘)时,后续之凉州兵刚到咸阳,西路蜀汉兵才顺江而下,东路幽冀兵抵彭城,苻融军已至颍口(今安徽正阳关)。东晋谢石、谢玄率水陆军8万前往淮水一线迎战。十月,苻融攻克寿阳(今安徽寿县),催促苻坚南下。坚未等各路军会集,便引轻骑8千赴寿阳,亲临前线督战。十一月,谢玄遣部将夜渡洛涧(今安徽淮南东),袭击秦将梁成大营,初战获胜,士气大振,随即水陆兼程,直逼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带)东岸。苻坚登寿阳城,见对岸晋军布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以为皆是晋兵,始有惧色。谢玄针对秦军将士厌战,各族离心及苻坚恃众轻晋又急于决战的心理,派人前往秦营,要求秦军由淝水西岸略向后撤,以便晋军渡水决战。苻坚欲待晋军半渡时以铁骑突袭取胜,贸然下令稍退,但秦军一退不可复止,被俘的晋将朱序趁机在阵后大喊秦兵已败了。后面部众误以为前线溃败,纷纷逃散,顿时大乱。晋军抢渡淝水猛攻。苻融驰骑整顿队势,马倒,死于乱军中。晋军乘胜追击至青冈(今寿县西),秦军大败,奔逃中闻风声鹤唳,皆以晋兵追至,昼夜不敢息,饥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及至洛阳,只剩10万余人。苻坚中流矢,单骑逃往淮北。此战,前秦元气大伤,未几,北方又陷于四分五裂状态。而东晋不仅免除亡国之危,且向北略有发展。此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猜你喜欢

  • 清朝通典

    又名《皇朝通典》。书名。清官修。100卷。乾隆三十二年(1767)起纂,五十一至五十二年(1786—1787)间成书。体例与《续通典》同,分为九典。记载清太祖天命元年(1616)至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

  • 松外诸蛮

    西南古族群名。包括松外蛮、河蛮等部。“松外”为古城名(在今四川盐源县南)。泛指唐初居于今盐源以南至云南洱海地区的少数民族,其成分主要为白蛮和乌蛮。据《通典》、《新唐书》等书引录《西洱河风土记》云:该族

  • 左右司隶

    十六国时期汉(前赵)所设职官。见“单于左右辅”(1521页)。

  • 土观呼图克图六世

    见“罗桑雪智旺秋嘉措”(1426页)。

  • 萧特末

    辽代大臣。字何宁。汉名英。契丹族。史载其为人机辨任气。辽圣宗太平年间,累官安东军节度使,以才能称道。十一年(1031),受召为左祗候郎君班详稳。未几,迁左夷离毕。兴宗时,重熙十年(1041),累迁北院

  • 脱栾

    蒙古国将领。又译脱伦、脱仑、脱(夺、掇)忽阑等。晃豁坛氏。※明里也赤哥子。原依附札只剌部札木合,“十三翼之战”后,随父归依铁木真(成吉思汗),随从统一蒙古诸部。宋嘉泰四年(1204),任扯儿必(又作阇

  • 巴勒丹敦珠克

    ?—1790清代西藏贵族。藏族。七世班禅丹白尼玛之父。后藏白朗宗吉雄谿卡贵族。乾隆四十七年(1782),其子被确认为呼毕勒罕(转世活佛)后,于五十三年(1788),清高宗赐以公爵称号,赏戴花翎。五十五

  • 马太初

    清代医家。安徽合肥县人。回族。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人。五世业医。幼承家学,博览中医典籍,上探《灵枢》、《素问》,考《明堂》原委,搜《外台秘要》,旁稽唐宋,下历金元,无不悉心研究。兼明内

  • 汉岱

    ?—1656清初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贝勒※穆尔哈齐第五子。后金天聪八年(1634)十二月,擢骑都尉,封一等奉国将军。清崇德二年(1637)四月,预议政。六年(1641),随皇太极围明松山(今辽宁省

  • 鬓覩

    一作“发覩”。契丹语,意“铁瓜”。契丹行刑时所用器物。又作“铁骨朵”。以熟铁打制,成8片,互相连接,围成瓜状,故名。中空。以柳木作柄,约长3尺,两头包裹铁皮。行刑时,打数不得超过7下(一记作70)。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