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桄榔面

桄榔面

壮族地区特产食品。亦称桄榔粉。产于广西南部龙州凭祥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终年无霜雪地带。出自桄榔树(亦称砂糖椰子)。制法:春夏间,把树干砍倒,剥皮,取其髓心,切成碎片,捣成粉末,装入布袋,放在水缸中反复搅拌揉挤,如土法做豆腐一般,淀粉便随水从布袋缝中流出,经两次沉淀,捞出湿粉晒干,即成灰白、细滑、闪光的桄榔面。吃时,加入适量白糖,冲开水,搅拌,便如藕粉糊状的甜食品。其味异香可口,无怪味,每棵树可提炼面粉10~100斤不等。为民间消暑甜品,药用有清肺解热、止渴生津功能,可治疗伤寒、痢疾、咽喉炎及小儿疳积、发烧等疾病。已有一两千年历史。汉《杨雄赋》即提到“面有桄榔”。南朝梁任昉(460—508)著《述异记》载:“西蜀石门山有树名曰桄榔,皮里出屑如面,用作饼食之,与面相似,因谓之面榔面焉。”唐刘恂在《岭表录异》中云: “桄榔树生广南(今广东、广西)山谷,……此树皮中有屑如面,可为饼食之。”药用价值,宋、元、明、清多有记载。

猜你喜欢

  • 爱牙赤

    元代蒙古官名。又译“阿雅噶齐”。《元史语解》释为“执碗人”。据《元史·兵志三》马政款,左手永平等处御位下之孛罗䚟为河西务爱牙赤。

  • 哈八惹

    哈尼语音译。哈尼族民间流传的祝酒歌。多在祭祀、节日、婚丧等隆重节日由“米谷”(村寨行政和宗教头人)或老人唱。内容有“创世纪”、“祭祀歌”、“祭龙歌”、“安葬歌”、“新婚歌”等,调子庄重严肃,低沉缓慢,

  • 福晋

    清代王公正室位号。亦作福金、夫金。满语,汉译夫人。原为汉语“夫人”之变音(《清史稿》作“可敦”转音,殊失本来面目)。清太祖努尔哈赤时,宫闱未有位号,后宫主位亦称福晋,如称太宗皇太极母为大福晋,多尔衮母

  • 库格珠特

    见“黑石炭”(2227页)。

  • 忽迷思

    见“马湩” (159页)。

  • 缪老生

    见“穆亮”(2555页)。

  • 郭海太尉

    见“浩海达裕”(1934页)。

  • 桂阳蛮

    南北朝时桂阳郡少数民族的总称。以居地为族称。分布在今湖南郴州、广东连县。汉代称※武陵蛮、※五溪蛮。※槃瓠蛮之后裔。南朝宋大明(457—464)中,其民举兵,杀荔令晏珍之等。其后裔与今瑶族有渊源关系。

  • 察珲多尔济

    1634—1699清代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土谢图汗※衮布长子。驻牧土拉河南。顺治十二年(1655),继父位称汗,称斡齐赖赛因汗,为左翼长。与同族墨乐根诺颜、达尔汉诺

  • 狍头皮帽

    用狍子头皮制作的帽子,故名。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地区。为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族猎民传统狩猎用帽,分别称※“梅塔阿功”、※灭塔哈”、※“阔日布恩出”。制作不尽相同,详见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