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接龙

接龙

苗族民间祭祀风俗。又称邀请龙,敬龙。苗族以龙为吉祥富贵之象征,备加崇敬。祭祀时祈祷龙神庇护地方安宁、风调雨顺、人畜兴旺。湘西、黔东比较盛行,黔东南、桂北等地也有类似庆典。每年二月、八月或十月中择日举行。有以户或村寨接龙之分,祭法大体相同。接村龙时,多备一头小白水牯牛,户接龙则用猪。以户接龙时,在接龙前几晚,男女老幼云集主家说古、击鼓、吹唢呐、唱歌、谓之闹龙。接龙时,亲朋皆着盛装参加祭典,主家设神座于堂屋,摆供物。院内放两只猪,绑着脚,用木桩将猪钉卧于地上,用来祭雷神和龙神。由身着按龙衣裙、头戴接龙帽的两名妇女,分别由巫师带领到两个水井去接龙和接雷。此时,忌禁吹唢呐、敲锣鼓。接龙途中,插五色花纸。至井边,接龙巫师念请龙咒,接雷巫师念迎雷咒。仪式后,妇女手提清泉水一壶,打伞而归。主家敲碗迎接,将泉水装入碗中,加酒、银粉、朱砂,再用石板盖之,俗称安龙。经祭龙、接龙、安龙后,届时男女青年对唱情歌、跳舞等,尚有其他娱乐活动。全寨接龙时,届时,由一族之长带领,各户主妇均去接龙,依次列队去水井接龙归。各户安龙,唱接龙歌,全村欢腾。今各地仍举办此类祭祀活动。

猜你喜欢

  • 布尔尼事件

    蒙古察哈尔部亲王布尔尼起兵反清事件。布尔尼为林丹汗孙,阿布鼐之子。因不满清廷将其父革爵囚禁及抽调该部官兵分散各地驻防,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三月,乘清军讨伐吴三桂,兵力南调,北方空虚之机,与喇嘛阿

  • 蒙巂诏

    唐代西洱河地区小王国名。为八诏之一。地域最大。其王巂辅首卒,无子,弟佉阳照立,卒,子照原立,后丧明,子原罗质于南诏(蒙舍诏)。南诏第四世王蒙归义(皮逻阁,728—748年在位)密有兼吞之意,归还原罗,

  • 苍海郡

    古地方政区名。一作沧海郡。西汉元朔二年(前127,一作元年),族首领南闾等诣辽东郡,举部臣属汉廷,武帝派彭吴前往其地置郡。辖地即※族分布区,约有今朝鲜南、北江原道,但说

  • 迭儿列斤蒙古

    见“都儿鲁斤”(1817页)。

  • 黄头女真

    辽金时女真别部名。亦称合苏馆女真、黄头生女真。一说源于辽朝熟女真之一部,一说源于黄头室韦。其人“多黄发,鬓皆黄”,故名。《三朝北盟会编》言“其地至契丹东北隅”,约分布在今吉林省白城市附近的洮儿河流域。

  • 班洪部落

    指旧时云南沧源班洪寨头人的辖区。系当地一种流行称谓,不是科学定义的部落。班洪寨原属南板管辖,后在胡姓头人领导下先后征服南板、富贡、焦山、老厂等势力较强的大寨,邻近各寨也相继归附,到解放前夕共辖77寨1

  • 郎君行记残石

    金代契丹小字、汉字合璧刻石。石刻上圆下方,现仅存右上角,不及全碑四分之一。所刻内容与唐乾陵无字碑上所刻《※郎君行记》相同,额题残存“大金皇弟都统经略”8字,大都磨平,仅“大”、“都”2字隐约可辨。碑文

  • 段兰

    东晋时鲜卑段部首领。又作段郁兰。出于东部鲜卑,世居辽西。段辽之弟(一作子)。被拓跋代封授为抚军将军、冀州刺史、勃海公。晋咸和九年(334),受兄命,与慕容翰攻柳城,败慕容汗援军于中尾谷。成康二年(33

  • 挞撒

    见“达撒”(724页)。

  • 散达

    完颜部首领之一。女真族,完颜氏。国相※雅达之子,※桓��之弟。详见“桓��”(18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