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布鲁特

布鲁特

清代汉籍文献对柯尔克孜族之称呼。原文来自托忒语,意谓高山居民。有东、西两支。分布于新疆伊犁至阿克苏、乌什山地间的,称东布鲁特。有萨雅克、察哈尔萨雅克、萨拉巴噶什等5部(或称5鄂拓克)。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定边左副将军兆惠领兵追击准噶尔宰桑哈萨克锡拉至其地,其首领图鲁拜表示愿率所部归附,受召入觐,乾隆帝宴之于避暑山庄万树园。分布于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卡伦外之崇巴噶什、希布察克、额得格讷等十五部(又称十五鄂拓克),称西布鲁特。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军平定大小和卓木后,亦相率附清。其首领称“”。清朝政府据其归附先后、忠诚程度和效力情况,分别授予各部首领以二至七品顶戴。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少量农业。每岁俱遣人向清朝献马匹,并不时派人到伊犁、乌什、喀什噶尔等地贸易。最喜内地出产之茶叶、瓷器、绸缎、布疋、烟、酒等物。近伊犁者,每隔一年由伊犁将军遣领队大臣率众前往巡查一次。常年稽察,则由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专辖。19世纪沙俄扩张主义势力和阿古柏窜犯新疆时,与新疆各族人民并肩战斗,谱写了许多动人的爱国诗篇。同治二年(1863),沙俄军队侵入纳林河流域时,当地布鲁特人在鄂斯满等领导下,曾于松库勒(今桑乔耳湖)予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光绪二年(1876),居于阿赖山区的西部各部落,在阿卜都拉伯克领导下,消灭了大量入侵俄军。三年,清军击败阿古柏收复阿克苏后,阿合奇县和阿图什县布鲁特人,立刻组织起义,协助清军消灭阿古柏残余势力,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 人寮

    古代壮族土官婚俗。流行于广西左、右江流域。宋、元、明、清时,壮族土官婚娶,盛行新郎到新娘家举行婚礼之俗。届时,女方父母为其女在距村五里外盖一草屋,称为“寮房”,然后敲锣打鼓,把新郎和新娘送进“寮房”,

  • 合苏款

    见“曷苏馆”(1652页)。

  • 王羌

    晋代休屠胡(屠各胡)首领。秦州(后赵治上邽,今甘肃天水市东北)人。原依附后赵石勒,成帝咸和五年(330),起兵反赵,击败司马管光所率来讨之军,陇右大震,氐、羌各族多应之。兄子王擢与之有仇,受后赵河东王

  • 高山族收获祭

    台湾高山族传统的农事祭仪。通常分为摘穗祭和报谢祭两段举行。各地祭仪不一,如曹人称收获祭为“冒卡瑶”,祭仪开始第一天先斋戒,第二天禁外宿,第三天洗涤衣服、器具,第四天携带酒、肉、糕等祭品至田间祭粟神并摘

  • 必刺

    女真语音译。亦作“辟刺”, “江”、“河”之意。如“撒合辇必刺”、“斡底必剌”、“忒黑辟剌”等,皆为河名。金代女真人有以所在江河、山(女真语曰“阿邻”)命猛安或谋克名的习俗,故史书中常见某人为某必剌或

  • 德沛

    ?—1752清宗室大臣。字者。字济斋。满族。爱新觉罗氏。郑献亲王济尔哈郎从曾孙,贝子福存第八子。雍正十三年(1735),封三等镇国将军,任兵部左侍郎。乾隆元年(1736),改古北口提督。二年,官甘肃巡

  • 碑林女真文书残页

    金代女真文字手写字书。1973年8月西安碑林修整《石台孝经》,在碑身中心石柱南面卯眼里发现。已残。整理得11纸,其中4页为两面书写,共存女真字237行,计2300余字。为近代女真文字文献的重大发现,经

  • 一妻多夫制家庭

    一个女子与一个以上男子结为配偶的特殊家庭形式。源于群婚和母系氏族制,其后以变异形式残存于阶级社会中。通常与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并行。以其发展阶段不同,形成若干类型,常见的有兄弟共妻、朋友共妻、叔侄

  • 段思胄

    《云南志略》误作段兴胄,即“段思良”(1698页)。

  • 建州闻见录

    书名。朝鲜李民��(1573—1649,朝鲜永川人,字而壮,号紫岩)撰。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经略杨镐四路出师,进攻后金赫图阿拉,朝鲜国王派姜弘立率兵助明,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