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自治县。少数分布于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甘肃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人口1111718人(1990年)。先世可追溯至公元前1世纪的乌孙及13世纪前后中亚地区的突厥、契丹、蒙古部落。成吉思汗及其子统治时,诸部皆为所辖,并逐步西迁钦察草原一带。15世纪20年代,钦察汗国分裂,东部为乌兹别克汗国所据。1456年,部分游牧部落因不满阿布勒海尔汗的压迫,在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领下,脱离乌兹别克汗国,东迁至吹河和塔拉斯河流域游牧,并在该地建立“哈萨克汗国”。自此,哈萨克成为各部共同称呼。15世纪末,乘乌兹别克汗昔班尼与帖木儿后裔作战,力量有所削弱之机,夺取锡尔河及咸海以北广大地区,并以之作为长期驻牧地。16世纪中叶,诺盖汗国崩溃,复乘势并其部分帐落,势力拓展至塔什干及撤马尔罕左近,人口增至100多万,部众后按分布地域分别形成3部分,称为“三玉兹”:鄂尔图玉兹(中玉兹)、乌拉玉兹(大玉兹)、奇齐克玉兹(小玉兹)。汉籍文献一般又称之为“三帐”:中帐、大帐、小帐。或称为左部哈萨克、右部哈萨克、西部哈萨克。准噶尔部统治西北地区时,左、右两部相继受其侵凌,一度为其藩属,西部哈萨克沦为沙俄所统治。清军进驻天山南北路后,左右2部分别遣使附清和内徙,与内地各族人民建立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19世纪初年,哈萨克族住居区大部分被沙皇俄国占领。自同治三年(1864)至光绪九年(1883),沙俄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吞并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使哈萨克族住地受到严重割裂。前苏联境内哈萨克人有700余万,少数分布于蒙古国、土耳其、印度、阿富汗境内。解放前,我国哈萨克族积极参加了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和狩猎。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解放后一度推行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食物以乳、肉为主,喜爱以马肉熏制腊肠和饮马奶酒。民间口头文学丰富,歌手阿肯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节日期间经常开展赛马、叼羊、姑娘追、摔跤等体育活动。

猜你喜欢

  • 奉化县

    县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西辽河北岸。元为开元路地。明属福余卫。清为科尔沁左翼中达尔罕王旗地,原名梨树城。道光元年(1821)设昌图厅照磨。光绪三年(1877)改置奉化县,隶昌图府。为清末在内蒙古东

  • 黑教

    见“本教”(488页)。

  • 吴桐

    1899—1962近代武术家。字子琴。内蒙古托克托县人。回族。幼随三祖父吴耀学习弹腿、太祖拳、查拳、长拳、靠身捶及八卦拳、杨家枪等,又就读于绥远省立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体育专科学校,并从师吴式太极拳创

  • 流头节

    朝鲜族民间传统节日。亦称“流头日”。流行于延边等地区。今,该节日已消失。据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六月条载:“十五日,东俗称流头日”。是日清晨,男女老少都到河畔溪边,“浴发于东流水”,俗信能洗除身

  • ?—12王莽所立匈奴单于。挛鞮氏。※乌累若鞮单于咸之子。时王莽奉行民族歧视政策,欲分匈奴地为15国,谋立15单于分治,以去匈奴之势,于新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与其父兄同为蔺苞等招诱入塞,与兄助被

  • 云南志

    即“蛮书”(2272页)。

  • 邓宓

    西汉越人地方官员。番禺南越人。为人刚直,有谋略。武帝元狩六年(前117),被交趾剌史罗宏举为都尉。不久迁任南海郡丞。后擢日南太守。从政期间,除弊兴利,厚生惠民,“民夷怀之”。卒后葬于马鞍山后。

  • 丹白尼玛

    1782—1853即七世班禅。又译丹贝尼玛。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藏族。法名“罗桑巴丹丹白尼玛却勒朗结巴桑布”。生于后藏南木吉雄(今仁布境内)。巴丹顿珠之子。自幼聪慧灵异,清乾隆四十八年(178

  • 阿济卫

    见“阿资河卫”(1228页)、“阿者卫”(1209页)。

  • 勉语

    自称“勉”的瑶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近百个县的部分山区。海南省的苗族使用的语言属于勉语。越南、泰国、老挝、缅甸以及近年来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