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吐蕃敦煌石窟

吐蕃敦煌石窟

指公元781—848年间吐蕃占领敦煌时代的石窟。据统计有洞窟46个,多为9世纪所凿。石窟外形大多为覆斗窟形,帐形龛,长方形窟门。在壁画中突出吐蕃赞普及其臣工、侍从等人物,如158窟的诸国王子※《举哀图》、159窟的※《吐蕃赞普听法图》,即是此种代表作。壁画中的佛像,如159窟的中两身菩萨像,面相造型亦显有西藏佛教造像风格。壁画中还画有长身甲及携有劲弓利刃的吐蕃军队。石窟中还立有《大蕃故敦煌郡莫高窟阴处士修功德记》,《河西都僧统洪告身碑》等碑记,提供了吐蕃占领河陇时期的历史资料,其中阴处士曾任沙州道门亲表部落大使,洪曾任河西都僧统,而且被吐蕃赞普迎请入蕃,成为赞普的“国师”。同时窟内还留有许多藏文题记,藏文各种写体的六字真言;还有佛经名、壁画绘者题名等,为探讨石窟开凿的历史背景等提供了线索。有的题记还为确定石窟壁画年代提供可靠依据。敦煌365窟之定为成于832—834年,即因藏文题记内有可黎可足赞普及水鼠年起至水虎年建成的文字记载。吐蕃时期的石窟多而精美,并具民族特色,是吐蕃赞普信奉和大力提倡佛教的结果,闻名于当世的《敦煌录》即已记载吐蕃石窟之状;“有天王堂及神祠,壁画吐蕃赞普、部从。”

猜你喜欢

  • 私田制

    辽代募民垦田入税的一种田制。辽本以户丁定赋税,统和七年(989)六月,圣宗诏令山前山后(指今军都山、燕山南北及临近地区)未纳税户前往密云,燕乐两县(今北京密云县一带),占据荒田置业耕种,计亩纳税,是为

  • 那木札勒

    见“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勒”(2238页)。

  • 东沃沮

    古沃沮族的一支(一说即沃沮)。因其分布于盖马大山(今长白山及狼林山脉,一说仅指狼林山脉)以东而得名。又因其在北沃沮(一说在长白山)南,故又称南沃沮。分布地区南至今朝鲜元山市以北与貊接,

  • 仆

    ?—前141故匈奴王。汉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偕※于军等率众归附汉朝,受隆重礼遇,被封为易侯,赐食邑1110户。后元三年(前141)卒。

  • 遏罗支

    参见“駮马”(1782页)。

  • 沙陀突厥

    见“沙陀”(1124页)。

  • 白珠乌坚吉美却吉旺波

    1808—?清代藏传佛教活佛、学者。藏族。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人。幼年被指认为巴格·桑旦平措的转世灵童。早年出家,毕生讲法修行。曾任西藏甘丹寺第九十任法台。著有《出世法言·莲苑歌舞》,采用诗文相

  • 丹达

    山名。丹达山系汉人称,因丹达塘而名。藏人谓斜贡拉。位硕板多西,拉里东。终年积雪,山道崎岖险峻。康熙五十七年(1718),援藏滇军输粮至此,逢雪崩,百余人被压毙,奉敕建专祠奉祀,后人遵为“丹达王爷”,该

  • 辽文汇

    见“全辽文”(830页)。

  • 朵儿只失结

    ?—1396土族东祁土司始祖。蒙古族,一说维吾尔族,其后世逐渐融于土族中。青海民和(一说西宁州)人。元末任甘肃行省都司右丞。明洪武四年(1371)附明,任河州前卫指挥,严守甘青一带。五年,率“土兵”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