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古州苗民起义

古州苗民起义

清雍正乾隆年间贵州东南部苗民起义。为反抗清廷的军事强制和武力镇压,雍正十二年(1734),古州苗民包利欲行暴动,遭逮捕,经斗争获释。十三年二月,因地方官吏以征粮为名大肆敲榨,古州(今贵州榕江、黎平、从江地区)所属高表、八妹等苗寨,联合丹江(今雷山)、台拱(今台江)等苗民2万余人,在包利、红银、往利、苗瞎子等人领导下起义。三月,围番招屯,攻清江(今剑河)。将清巡抚元展成、提督哈元生军包围于莲花屯。四月,攻占凯里、重安江、黄平、余庆和台拱排咱汛。五月,攻克小丹江汛和清溪县城。起义扩展到整个黔东南地区,苗、侗、汉等民族农民纷纷响应,聚众数十万,惩治官吏和豪绅。清廷调集两湖、两广四省兵力,由哈元生为将军,湖广提督董芳为副将军会集于贵州。起义军弃城分散到各寨,围攻各地营汛,阻截交通,断清军粮道。八月,雍正帝卒,乾隆帝即位,改派张广泗为经略,统领全军进剿义军,采用剿抚兼施策略,分化※生苗、※熟苗,利用熟苗进攻生苗。乾隆元年(1736),分兵八路进攻各处苗寨,焚烧苗寨千余座,起义军退至牛皮大箐(雷公山)。四月,乌糯箐战役中,包利被俘。后,红银、往利、包往、三元、阿苟、阿蜡等首领亦先后被俘杀。五月,清军占领牛皮箐,起义失败。

猜你喜欢

  • 哈国兴

    清朝将领。直隶河间(今河北献县一带)人。回族。其先出自新疆回部,回将※哈攀龙之子。乾隆十七年(1752)中武进士,授三等侍卫,任云南督标右营游击,迁东川营参将,治军严明,待人有礼,深得当地各族信任。三

  • 羯胡

    即“羯”(2529页)。

  • 北海

    汉代匈奴地区湖名。又称瀚海、上海。前苏联贝加尔湖。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汉使郭吉被匈奴扣留,囚于此。天汉元年(前100),汉使中郎将苏武,亦被匈奴扣留,徙此地。前后长达19年,始被释归。

  • 岑毓宝

    1841—1897清朝地方官员。字楚卿。广西西林县那劳村人。壮族。西林县团总岑苍松之子。青年时助父于地方组织团练,后随兄※岑毓英带团练入滇助清军镇压当地各族人民起义,封知府。同治二年(1863)三月,

  • 牂柯谢

    见“谢龙羽”(2301页)。

  • 勿吉

    东北古代民族名。来源于挹娄(一说其与肃慎、挹娄为同时并存的部落)。名为“窝集”转音异译,满语意为“森林”或“深山老林”。活动区域史记其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实际前后期略有不同:前期与挹娄同;中期以后

  • 阿鲁威

    元朝大臣、文士。又译阿鲁灰。蒙古人。字叔重,号东泉。至治(1321—1323)间,累官泉州路总管。泰定帝召为翰林侍讲学士。泰定三年(1326),奉命与直学士燕赤译《世祖圣训》,以备经筵进讲。迁侍读学士

  • 呼岱达

    意谓商头。又译胡岱达。原是清代喀什噶尔(今喀什)阿奇木伯克为管理至当地贸易的浩罕商人,派令其诚实可靠者负责管理其与内地商民公平交易的人。后浩罕伯克势力增强,遂逐渐干预呼岱达事务。自道光十三年(1831

  • 陕西大寺

    伊犁清真寺名。乾隆四十九年(1784)建。位于今新疆伊宁市。建筑富丽,上覆琉璃。旧有房院10处72间,澡堂1处22间。可容1500人作礼拜。附有经文学校。此外尚有铺面33间,糖坊2处。为伊犁地区回民重

  • 乃蛮部

    ①清代哈萨克中玉兹(鄂尔图)部落名。又译奈曼部。18~19世纪时,主要驻牧于巴尔喀什湖周围、伊犁及塔尔巴哈台等地。先民原为蒙古国之“乃蛮”,后因被成吉思汗战败西迁,部分遂融合于哈萨克族中。 ②清代布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