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取鸾书

取鸾书

旧时布依族、壮族定婚习俗。又称“背八字”。流行于贵州布依族、广西壮族民间。各地做法不一。镇宁扁担山一带布依族,在订婚后举行。是日,男方携带蜡烛1对,鞭炮1串,席菜8碗,猪腿1支,猪肉1块,公、母鸡各1只,酒12斤,糖2斤,银元若干元,送到女家,置于神龛台上祭祀女方祖先,祭毕,鸣炮,宾主入席。饭后,举行“取鸾书”。“鸾书”以红纸做成,上书新娘生辰“八字”,放入红纸包中,再装入一布袋内,置于祭桌上。由男方派一聪明伶俐男孩将“鸾书”背走。此时,男方代表向新娘舅父献上银元两三元,即宣告礼成。兴仁一带布依族,在男童取鸾书时,女方青年男女还故意用水泼他,或用水果皮打他,以此童被淋湿或被打着为乐。壮族的仪式大同小异,为古代抢婚仪式的遗俗。

猜你喜欢

  • 金勒

    见“斤勒”(372页)。

  • 绣脚蛮

    古族名。唐宋时部分傣族先民的他称。始见于唐·樊绰《蛮书》。分布于南诏统辖的永昌(今云南保山、德宏及临沧一带)、开南(今景东以南一带)二节度境内。其俗“于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采”故名。即文身之俗。元人

  • 张志成

    唐代南诏书法家。一作张志诚。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为“云南大理僰人”(白族先民)。师范《滇系》则谓之善阐(今昆明)人。据元代李京《云南志略·白人风俗》载,白人中,“其俊秀者颇能书,有晋人笔意。蛮文曰:

  • 沃楞卫

    见“斡兰卫”(2424页)。

  • 素丹

    1658—1729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富察氏。康熙十一年(1672),袭父斐雅三等男爵,授护军参领。二十九年(1690),随裕亲王福全征准噶尔,败噶尔丹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赤峰附近,一说在克什克腾

  • 悦跋城

    即“代来城”(570页)。

  • 巴特玛喇布坦

    1899—1946近代蒙古王公。字经堂。内蒙古札赉特旗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封为多罗贝勒。1912年,被袁世凯政府封为多罗郡王,不久晋封亲王。1925年,创办齐齐哈尔蒙旗师范学校,并任校长。伪

  • 大学习巷清真寺

    伊斯兰教著名古寺之一。又称西大寺。寺址在西安新兴坊,今名大学习巷。据明嘉靖年间?(1522—1566)碑文记载,该寺始建于元中统四年(1263),名“清净寺”。永乐十一年(1413),由※郑和重修。寺

  • 呼德格

    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蒙古人供奉之吉祥物。用哈达或兽毛、马尾制成,吊于梁架上,象征全家福份均聚集在其上面。祭祀时,用酸奶等涂抹之。位于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之成吉思汗陵园宫帐中,在骨灰匣旁即放着用貂皮和五颜六

  • 叶克舒

    见“叶克书”(5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