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剑川海门口遗址

剑川海门口遗址

云南铜石并用文化遗址之一。地点在今剑川县海门口。1957年兴修水利挖掘河道时发现。为湖滨村落遗址,有成排的木桩柱224根,其房屋为南方式高脚房。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和少量铜器。石器多数为通体磨光的工具,有斧、锛、凿、刀、锥、镞、环、垫、纺轮等。陶器为夹砂陶和泥质陶,有部分硬陶,器形有罐、豆、纺轮和网坠等。骨器多为猪、牛、羊骨,有针、锥、纺锤、穿孔角饰、雕花角片、穿孔兽牙、钻孔骨片、穿孔兽爪等,磨制精细。铜器15件,有铜钺4件,其他为斧(铸制)、镰、钩、凿、锥、针、镯等。遗址中发现有人工培育的农作物,有带芒的粳稻,说明其居民为农耕民族,兼事渔猎,有了纺织、铸造(有铸造铜器的石范一件)、造工具、制陶等手工业。经测定,为公元前1150±90年,距今已3000余年,相当于商代。它是※宾川白羊村新石器文化的发展,并已进入金属时代的初期,为研究滇西洱海周围地区民族史和历史分期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猜你喜欢

  • 夹谷谢奴

    金将领。隆州(治今吉林农安县)纳鲁悔河人。女真族。夹谷(亦作加古)氏。骠骑上将军阿海孙,曷懒路都统不刺速长子。善骑射,通女真、契丹大小字及汉字。及长,随父见太祖阿骨打,总领左翼护卫。从攻西京(今大同)

  • 宣抚司经历

    官名。元代设置,为宣抚使下属。职掌衙门案牍和管辖吏员,处理官府日常事务。明代授任土官,秩从八品。参见“宣抚使”(1746页)。

  • 高天喜

    ?—1758清朝将领。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人。雍正(1723—1735)中被清军俘执,为西宁高氏(回民)育为己子,遂从其籍,改是名。成年后,应征从军。因忠勇,擢保宁堡守备。乾隆二十二年(1757),定边

  • 蒙文翻译乡试

    清代蒙古八旗翻译考试名目。雍正九年(1731)开设,只限于蒙古旗人参加。由蒙古考官1人,同考官2人主持考试。乾隆以前从满文《日讲四书》及满文奏疏中各出试题一首,要求用蒙文译出,乾隆以后改从满文《性理》

  • 钦爱皇后

    见“萧耨斤”(2000页)。

  • 木娄苗

    元、明时期对仫佬族先民的称谓。主要分布于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及相邻地区以及贵州南部。由古代西瓯、骆越、僚、伶的一部分发展而来。保持“从母不从父”的传统习惯,血缘组织结构牢固。从事农业生产,推行封建制

  • 小什克贝勒旗

    见“绰罗斯南右翼头旗”(2143页)。

  • 夏国枢要

    书名。2卷,宋孙巽撰。已佚。本书记西夏“兵屯会要,土地肥硗,井泉涌涸。谷粟窖藏,酋豪姓氏,名位司存,与夫城池之完阙,风俗之所尚”。《宋史·夏国传》所载之追尊皇帝谥号、庙号、陵名亦采自本书。晁公武《郡斋

  • 素姑

    一作拽剌。五代时期奚族部落联盟首领。前首领※扫剌子。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父死代立。与后唐友好,常遣使往来。后唐灭亡前夕,于清泰二年(936),欲背后唐投契丹,得后唐末帝李从珂抚慰。年底,后唐亡

  • 禄万福

    ?—1728清代乌蒙军民府土舍。彝族。雍正四年(1726),随父※禄鼎坤起兵反抗清廷的改土归流政策。云贵总督鄂尔泰调兵镇压,被招降。六年(1728),请求回家乡鲁甸治产业。见清军总兵刘起元部军律不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