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刻木记事

刻木记事

文字未出现或未被普遍使用以前,人们借以记录数字、事件、传递信息等的方法。或用木片、或用骨片、或用竹片刻划。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刻木向称之为“券契”。《列子·说符》:“宋人有于道得人造契者,密数其齿”。这里所说的“齿”,就是指木片上的缺口或刻划的痕迹。中国青海乐都县柳湾新石器时代墓葬,曾出土40枚骨片,两边刻有缺口,也是记事或记数的用物。在敦煌汉简中,也有木刻出现。中国古代边疆少数民族使用刻木记事方法,史不绝书。桓宽《盐铁论》在论述匈奴文化时称:“虽无礼义之书,刻骨卷木(一作卷衣),百官有以相记。”徐霆《黑鞑事略》、周去非《岭外代答》、严如煜《苗疆风俗考》、陆次云《峒溪纤志》、诸匡鼎《徭僮传》、方亨咸《苗俗纪闻》等,都有古代蒙古、苗、瑶等各族使用此法的大量记载。据查证,在中国现有各民族中,历史上曾使用刻木记事的还有独龙、傈僳、佤、景颇、哈尼、拉祜、傣等诸民族。他们或用以计时日、约信、记帐目,或用于借贷、交易、记录歌词,或用之典当土地、传递信息,也有用作离婚凭据的。刻划方法,依时、依事不同而有所区别。凡用于作通知的,为强调事件紧急,有时还附上鸡毛、火炭、辣椒等示意物。

猜你喜欢

  • 夜落隔通顺

    ?—1028宋代甘州回鹘河汗。一作伊噜格勒栋硕尔。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即位。同年五月,遣使阿葛之等贡方物。6月,被宋册封为归忠保顺可汗王。与宋关系密切,贡奉不断,被宋称为“外甥可汗王”。四年(

  • 宣统帝

    见“溥仪”(2402页)。

  • 希迪图噶卜楚

    ?—1638明代藏传佛教(喇嘛教)高僧。内蒙古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活佛。又译作希体图葛布鸠。随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到内蒙古归化传教。熟悉经典,精通蒙、藏、汉三种文字,曾将藏文《般若经》译成蒙文

  • 差徭

    藏语音译,意为“帮差”。旧时西藏封建农奴制庄园里专作※乌拉的奴仆。来源於※差巴(指在谿卡[庄园]自营地作常年乌拉的人,支差的人)的家人或※谿堆(农奴主庄园的代理人)从其他的差巴及※堆穷(小户)中抽出来

  • 兀者吉烈迷万户府

    为“兀者野人吉烈迷等处诸军万户府”的简称(113页)。

  • 满洲开拓政策基本要纲

    日本对满洲实行经济掠夺的具体计划。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后,以“借地养民”为幌子,在伪兴安省设立荒务局,并于1939年制订此“要纲”,动员大量日本移民进入“满洲”,使兴安南省、兴安东省、大兴安岭、札兰屯

  • 方海

    参见“占布拉”(548页)。

  • 湟河郡

    古郡名。晋咸康元年(335)置。隶属凉州,治所在黄河城(今青海化隆群科一带)。辖地相当今青海化隆县地及贵德黄河以北部分地区。晋太元十年(385),地入后凉。翌年,为鲜卑族秃发乌孤所据,义熙九年(413

  • 桂甘

    吐蕃大臣。又作桂干,意为“桂氏师长”,又称论钦波桂氏。赞普赤德祖赞(704—755年在位)及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时人。又称“执法大臣”(却论),出身桂氏族。赤德祖赞死后,反佛大臣※马祥仲巴

  • 嘎西巴日贝僧格

    1287—1375元明间藏传佛教高僧。简称嘎西巴。木雅人。西夏后裔。生于热堆擦岗仁莫的巴域卧纳(即今甘孜州康定、九龙、木里一带)。云达冈仁之子。初名雍仲贝,系本教名,因生于佛教之地,遂改名阿贝。幼年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