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传统彝文

传统彝文

我国彝族的传统文字。俗称老彝文,旧称“罗罗文”,史称爨文、韪书等。彝文属于表意文字,从形体上看,与汉字有相近之处,但它不是从汉字演变出来的。彝文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但学者们一般认为彝文创始非一人一时一地之功,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于唐,而集大成于明。流传至今的彝字,各地多少不一,以云南最多,约有1万多个。各地书写格式也不尽相同。彝文造字,类似汉文,有象形、会意、指示、假借等法,以象形字为最多,会意字居次。彝文文献最早见于明代钟铭、石刻。贵州大方发现的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铜钟,钟面铸有彝、汉两种文字。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禄劝县的《镌字崖》,明嘉靖十二年(1533)的石刻,刻有彝汉两种文字。再晚有贵州大方安氏土司彝汉对照的《千岁衢碑记》,镌于嘉靖丙午(1546)年。现存彝文字数最多的石刻当数贵州省大方县《水西大渡河建石桥碑记》,刻有彝汉两种文字,彝文记述水西土司安氏世代历史,共1922个字,是研究彝族社会历史、风俗习惯的珍贵资料。彝文文献主要是经书,大部分为手抄本,刻本较少见。经书内容以宗教为最多,也涉及历史、哲学、文学、医学的典籍。大体可分为祭经、占卜、历法、谱牒、诗文、伦理、历史、神话、译著等9类。建国前,彝文除用于宗教祭祀外,民间用传统彝文写信、记账、记录民间故事、家谱也较普遍。解放战争时期,一些彝区用彝文编写民歌,宣传党的政策,用彝文传递情报等。建国后,彝族社会使用彝文的情况有所增加,一些地区有用彝文刻写碑文、路牌、印章等,也有用来写信、记帐和用于日常生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学习彝文、整理彝文典籍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一大批彝文古籍文献经过整理、注释、研究,重新与读者见面,北京、四川、云南、贵州都建立了彝族古籍整理和研究机构,收集整理出版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彝文典籍,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现存传统彝文的经书中,大量使用同音假借字。彝语方言分歧很大,代音的文字因地各异,因此,解读非常困难。为使彝文更好地为彝区服务,1975年四川省率先对传统彝文进行整理和规范。经国务院批准的四川凉山规范彝文推行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猜你喜欢

  • 左江革命军事委员会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壮族地区建立的工农民主政权。1930年2月1日,龙州起义成功后宣布成立。为左江地区最高革命政权机构,由王逸(汉族)任主席,俞作豫(汉族)、张兆梅(壮族)、周和平(

  • 亦屯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伊屯卫。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此卫与永乐十五年(1417)二月所设亦东河卫均作伊屯或伊屯河卫。

  • 思的克

    清代新疆布鲁特(柯尔克孜族)首领。一译色迪克、司迪克、色的克、萨德克等。原为塔什密里克(今疏附县南)阿奇木伯克。同治三年(1864)夏,乘库车农民起义之机,举兵逐喀什噶尔白山派首领托合提马木提,宣布承

  • 巴布尔大帝

    1483—1530印度莫卧尔王朝(1526—1858)创建者。帖木儿王朝(1370—1506)创建者※帖木儿古列根之后裔。1494年继其父为费尔干领地统治者,曾占据撒马尔罕。1504年在※月即别※昔班

  • 满洲大簪

    土默特等蒙古族地区女子的头饰。因自满族传入,故名。清代至民国初,蒙古族女子长到15岁时,开始改变发式,用簪别住头发使成髻。簪一般用骨或金属、玉、石制作。戴簪以示成年,可以婚嫁。

  • 杜拉特部

    清代哈萨克大(乌拉)玉兹分支部落名。又译都拉特部。其先民一说是唐代西突厥的※“咄陆”,一说为15世纪蒙古“朵豁剌特部”。乾隆二十三年(1758),归附清朝。18—19世纪时,分别游牧于吹河、塔拉斯河及

  • 春酒会

    见“议榔”(614页)。

  • 农说

    书名。农学著述。明代回族学者※马一龙撰。本书为作者考察农耕,与探讨耕作理论之作。以哲学论农,为古代农业文献所罕见。惟论证多用旧理学家之说,虽文字深奥,然言简意赅。有《宝颜堂秘笈》、《广百川学海》、《二

  • 三征三岩

    清朝征讨三岩的战争。三岩位于西藏东部与四川交界处,为由川入藏的要路。其头领屡唆众劫掠官兵、商旅,梗阻通道,清政府为确保由川入藏之路畅通,曾多次用兵征讨,其中重要者有三次:(1)乾隆四十五年(1780)

  • 将咎如

    见“廧咎如”(25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