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石窟寺名。又称灵岩寺石窟。在山西大同市西北16公里武周山(云冈)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石雕佛像、飞天等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达17米,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石窟群之一。魏晋以来,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寺宇林立。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为了适应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也大力提倡佛教。此石窟始建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一说兴安二年,即453年),主要石窟完成于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前30余年中。最初由凉州僧人昙曜主持,据《魏书·释老志》载:“于京城(即平城,今大同东北古城)西武州塞,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70尺,次60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此即北魏开国后五个皇帝祈福的昙曜五窟,皆以造像为主题,没有后室。稍后的中部各窟有后室,中央雕镌大佛像,四面、拱门和窟顶上雕刻许多小佛像和飞天、佛经故事。雕刻风格既继承汉代石刻艺术的传统,又吸收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佛像高大雄伟,颇有犷劲之气,带有早期造像特点。解放后,设云冈石窟文物管理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古格

    古地名、古国名。即唐代吐蕃杳雄(又译羊同)之别称。地在今西藏札达县境。唐末吐蕃奴隶起义,赞普王室一支迁此,赞普后裔德祖衮于此建古格王朝,旧称札朗宗,意“根本驻地”。盛行佛教,有托林寺等寺院。所建王宫依

  • 羌谷中

    秦汉时称西羌居地之名。参见“羌中”(1139页)。

  • 沈王

    金封爵,次国一字王号。天会十五年(1137),右副元帅完颜宗弼受封;天德(1149—1153)初,易州(今河北易县)人司徒张通古受封;大定二年(1162),太宗子完颜斛孛束追封,七年(1167),完颜

  • 御制惠远庙碑

    碑名。清世宗为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所建驻锡庙碑。雍正六年(1728),因西藏阿尔布巴之乱,移七世达赖喇嘛于理塘。次年,诏于打箭炉西北之噶达城(藏语音译,今乾宁县城)建寺,八年(1730)建成,赐名“惠

  • 兴和路

    元代路名、驿站名。即原抚州。中统三年(1262)十一月,升为隆兴府。十二月,在此建行宫,后升为路。皇庆元年(1312)十月,改为兴和路,治所在高原县(今河北张北县)。辖宝昌州和高原、怀安、天成、威宁四

  • 上等司

    见“上司”(114页)。

  • 圣神宣献皇后

    见“萧绰”(1990页)。

  • 小昭寺

    寺庙名。位于西藏拉萨市城区。位处拉萨大昭寺北半里许。七世纪唐文成公主主持兴建。藏语称“喇木契”,意为“大院落(寺)”。又称“喇木契祖拉康”,意为“小昭寺”。因该寺系汉地宫廷式大屋顶(歇山式),色彩斑烂

  • 大拱北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寺址在甘肃省临夏市西北。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是在大拱北门宦教派的创始人祁静一(1656—1719)的墓园基础上,逐步扩大建成。民国初曾遭兵燹,古物古画被毁,后逐渐恢复。

  • 呼图克拜

    即“古塔巴”(4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