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运副

运副

官名。“转运副使”之简称。始见于唐。玄宗开元 (713—741) 中,裴耀卿为江淮转运使,以崔希逢等为副。宋朝置,为转运使之佐官。初掌随军供办军需,太宗以后,因转运使逐渐成为各路之长官,遂改为经度一路全部或部分财赋。后代沿置。金朝为都转运司 (中都路) 及转运司 (其余各路) 之职官,分掌税赋钱谷、仓库出纳、权衡度量等事务。元朝为都转运盐使司之职官,每司设一员,正五品,位运同下、运判上,与运同、运判同为盐运使佐官,分掌各盐场,管理食盐之产销。此后,遂成为专司盐务之副使。明沿元制,朱元璋吴元年 (1367) 设于都转运盐使司,每司一员,从五品。属官有经历、知事及库、仓大使、副使等。掌管各盐场。清朝为都转盐运使司之职官。只两浙分司设一人,其品级、职掌、属官均与明同。例由外府通判、外县知县、运判、州同升任。


官名。清置,本为盐运副使的简称,后来成为正式官名。位在使(从三品)、运同(从四品)之下,从五品,掌分驻地盐场等。见《清史稿·职官三·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

猜你喜欢

  • 门长

    负责把守一门的小官。参看《门者》条。

  • 田赋司

    官署名。清末度支部所属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掌各省地丁正耗完欠,奏销新增地丁随粮各捐,规复征额差徭,筹议垦务,清丈田亩,改正地租升科定则并稽核内务府、旗庄田地亩等事宜。置郎中三人,员外郎六

  • 编审委员会

    官署名。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民政府设置,隶属内政部,负责编辑内政图书和审查著作等事务,设编审委员若干人,由内政部长指定委员长、副委员长各一人;会议分常会和临时会两种,常会每星期一次,临时会无

  • 内批

    见“御笔”。

  • 常阳帖城阿不笼等处万户府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三品,隶吐蕃等处招讨使司,亦作常阳帖城河里洋脱元帅府。置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

  • 东京宰相府右相

    官名。辽朝设,为东京宰相府官员,次于左相。

  • 戍吏

    负责戍防的军吏。《水经·河水注》引《古本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皆貉服。”

  • 巴克玛塔尔伯克

    官名。清朝新疆回部官员之一。掌理果园之事。喀什噶尔、叶尔羌各设一人,秩六品。

  • 捉钱令史

    唐高祖、太宗时置公廨本钱,为诸司办公费用,以诸司令史主之,号捉钱令史; 每司九人,补于吏部,岁满授官。一度废置。高宗以后改以典史主公廨本钱。

  • 功德副使

    官名。西夏设,为功德司副官,佐功德正使掌司事。下设通判、承旨等职。元朝于同知下设副使,正四品,下设经历、都事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