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府

大府

① 官署名。(1) 春秋战国楚置。负责收藏珍宝货贿,征收工商赋税,督造王室器皿等事。(2) 汉朝指丞相、御史府。《汉书·杜周传》:“郡吏大府举之廷尉,一岁至千余章。”颜师古注:“大府,丞相、御史之职也。”②《周礼》官名。天官冢宰属员。下大夫爵。一说为周朝置。掌贡赋货贿的收藏,供应王室消费及国家财货支出。③元朝驻防将军。《元史·兵志》:“河洛山东,据天下腹心,则以蒙古探马赤军,列大府以屯之。”④明、清总督、巡抚别称。⑤泛指上级官府。


1、官署名。东周时楚国置,掌收藏珍奇宝货、工商赋税、制造王室器皿等。汉朝指丞相府和御史府。《汉书·张汤传》:“汤给事内史,为宁成掾,以汤为无害,言大府,调茂陵尉。”注:“师古曰:大府,丞相府也。”又《汉书·杜周传》:“郡吏大府举之廷尉,一岁至千余章。”注:“师古曰:大府,丞相、御史之府也。”

2、官名。周朝为天官冢宰的属官,掌助大宰收全国贡赋,把贵重物品分类交王府、内府收藏;一般物品分给有关部门,年终统计上报大宰。唐朝称岭南节度为大府;元朝称驻防将军为大府。《元史·兵志》:“河洛山东,据天下腹心,则以蒙古探马赤军,列大府以屯之。” 明、清总督、巡抚别称大府。

3、泛指上级官府。

猜你喜欢

  • 太府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天官府太府司次官,员一人,佐其统太府事务,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委质为臣

    西周春秋时期士的入仕途径之一。在当时宗法、分封制度下,自公侯至于卿大夫,其身份、官守,都是父子世袭。作为支庶、余子的士人阶层,若欲出仕,其途径之一是向公室或卿大夫“委质”,即送上见面礼,表示愿意做他们

  • 税务处提调

    官名。清末始置,北洋政府沿设,为税务处的佐官,见“税务处”。

  • 军大夫

    武官名。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在将、佐之下各设大夫。《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文公以郤缺为下军大夫。”晋置军大夫始见于此。

  • 职事学录

    宋朝太学职事名,即前廊学录。参见“学录”。

  • 知大名府事

    官名。宋置,见“河南府尹”。

  • 乾元院使

    使职名。唐玄宗开元五年(717)置,掌乾元殿写四部书,领刊正官四员、押院中使一员、知书官八员,六年改为丽正修书院使。

  • 耆老

    乡的教化人员。唐制以五里为乡,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每乡置长一人,佐一人,至十五年(公元641年)省,此后改设耆老,或称耆寿。唐代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为乡、里两级。乡一级组织是虚的,耆老并无具体的职权规

  • 知门下省事

    职衔名义。唐朝非门下省长官侍中而受命主持门下省事者。《旧唐书· 太宗纪下》:“贞观十年 (636年) 夏六月,以侍中魏征为特进,仍知门下省事”,“太常卿、安德郡公杨师道为侍中。”《玄宗纪上》:“开元二

  • 太府监丞

    官名。金元太府监的佐官,金制秩从六品,员额二人。元制秩从四品,员额五人。参见“太府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