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国子监丞

国子监丞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国子监置三员,从六品。唐朝国子监沿置,一员,从六品下,掌判本监事务,每岁七学学生业成,与司业、祭酒莅试,登第者上于礼部。北宋仁宗景祐二年 (1035) 置一员,以现任学官充任,或以京朝官、选人充,掌钱谷出纳之事; 神宗元丰 (1078—1085)改制,置一员,正八品,参领监事。辽朝国子监亦置。金朝国子监置二员,从六品,章宗明昌二年 (1191) 增一人兼提控女真学。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 (1287) 于集贤院国子监置一员,正六品,专领监务; 二十九年蒙古国子监仿汉人国学例置一员,正六品。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学为监,置一员,永乐十八年 (1420)迁都北京,遂为南监丞; 北监始置于永乐元年,置一员,正八品,掌绳愆厅事,以参领监务,坚明其约束,诸师生有过失及廪膳不洁,并纠惩之,而书于集愆册; 中都国子监亦置,洪武二十六年罢。清朝国子监置,满、汉各一员,初满员五品,汉员八品,后并改正七品,掌绳愆厅事,颁规制,稽勤惰,均廪饩,核支销,并书八旗教习功过; 光绪三十一年 (1905) 省入学部,嗣以文庙、辟雍典礼隆重,仍置以分治其事。


官名。唐朝国子监设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唐以后的国子监丞,均为内部事务官。明朝,国子监设绳愆厅,以监丞为其长官,参领监务,诸生有过错、廪膳不法,均纠惩。清代监丞为正七品,也是绳愆厅长官,掌颁规制,稽勤惰、均廪饩、覈支销,并书八旗教习功过。明、清两朝的监丞,均为学监性质的官员。见《新唐书·百官三·国子监》、《明史·职官二·国子监》、《清史稿·职官二·国子监》,参看“国子监”条。

猜你喜欢

  • 县法上士、中士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有县士中士三十二人,各掌野外其县的民数及狱讼。北周依《周礼》之制,以距王城三百里以外至四百里的区域内为县,置县法上士,正三命; 县法中士,正二命。掌同《周礼》,属秋官府刑部中大夫

  • 虎牙大将军

    将军名号。东汉光武帝时有虎牙大将军盖延,见《后汉书·光武帝纪》。杂号将军名,汉置,凡将军皆掌征伐。《后汉书·光武帝纪》:“壬午,以大将军吴汉为大司马,偏将军景丹为骠骑大将军,大将军耿弇为建威大将军,偏

  • 祗候库

    官署名。宋朝太府寺所属机构。掌收受钱帛、器皿、什物、衣服、巾带、茶菽、以备皇帝殿庭赏赐和诏令颁赐。设监官三人,以诸司使、诸司副使和内侍充任。官库名。宋置,属太府寺。掌收纳钱币、器皿、衣服、以备皇帝殿廷

  • 译史

    吏名。从事笔译,设于州以上官署。辽道宗大康九年(1083),定译史迁叙等级。金制,役满一百二十个月,即可出职。元制,役满九十个月无过错,可出职。蒙古人译史出职,较色目人、汉人高一等。

  • 都官书佐

    官名,属司隶校尉,掌都官文书,下有典郡书佐,每人各主一郡文书。见《后汉书·百官志。》。佐吏名。汉置,属司隶校尉,职掌同都官从事史而地位稍逊。参见“都官从事史”。

  • 尚方丞

    官名。① 尚方令副贰。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皆置,或分置中,左、右。汉秩三百石,魏、晋、南朝宋九品。隋、唐改置中、左、右尚丞。金朝复置,从七品。参见“尚方”、“尚方令”。② “尚方监”佐贰官,即少

  • 北京按察司

    即“山北辽东道提刑按察司”。

  • 文思院提辖

    官名。宋朝文思院长官,通管上、下界职事。与榷货务都茶场提辖、杂买务杂卖场提辖、左藏东西库提辖并称四辖,外补则为知州,内迁则为寺、监丞簿,亦有直接升任杂监司者。

  • 解任

    官制用语。官员因故交卸公务,离任或卸职称解任。清朝定制,凡革职,裁缺,请假,丁忧,终养等官员。请准后,交卸篆务后即可离任。督抚解任,接到吏部文书方准交卸离任。外官布政使以下道、府盐厅、州、县官,具题解

  • 骑兵郎

    官名。尚书省骑兵曹长官通称,亦称骑兵郎中。三国魏明帝青龙二年(234)采纳尚书陈矫建议始置,六品。管理骑兵事务,属五兵尚书。西晋沿置,六品。东晋省。南朝宋或置或省,明帝以后至南齐皆不置。梁复置于尚书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