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制置使

制置使

官名。唐朝后期置,为临时军事长官,镇抚地方。宣宗时,以白敏中充招讨党项行营都统制置使。北宋或置, 掌经边防军旅之事。 徽宗政和 (1111—1118)中,西北用兵,以内侍童贯为之。宣和 (1119—1125) 末,又置京畿辅郡兵马制置使。钦宗靖康元年(1126),河东路与陕西五路亦置。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置招捉盗贼制置使,三年置行在五军制置使。诸路又增置制置副使。诸路之使多以安抚大使兼任,掌本路军马屯防捍御之事。绍兴二年(1132)置沿海制置使,三年置安抚制置使。六年,始铸印以某路制置司为名。其属有参谋,参议,主管机宜书写文字,干办公事,准备将领、差遣、差使等。后唯四川与沿海置,余皆罢。


官名。唐宣宗大中五年置,掌经营谋划边防军务。宋沿唐制,不常置;南渡后设置渐多,资望特高者称制置大使,多以安抚大使兼任。见《文献通考·职官十六·制置使》、《宋史·职官七·制置使》。

猜你喜欢

  • 符节台率

    官名,东汉置,即符节令。《后汉书·百官三·少府》:“符节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为符节台率,主符节事。凡遣使掌授节。”属官有尚符玺郎中、符节令史。参看“符节令”条。

  • 若卢狱令

    官名,汉置,属少府,为若卢狱的长官,掌治将相大臣和亲戚妇女。参看“若卢”条。

  • 上林署令丞

    官名。隋唐与元为上林署的正副主官,金代地位在上林署提点之下。参见“上林署”。

  • 王府司马

    官名。南朝梁皇弟皇子府始置,陈沿置。北魏、北齐及隋诸王府亦置之。唐制亲王府司马秩从四品下,与长史共同掌统府僚,纪纲众务。金代亲王府司马秩从六品,与府尉共同检校门禁,总统府事。元诸王府官中亦有司马,地位

  • 满语官名。武职。汉译为“侍卫”。

  • 大内

    ① 官署名。战国秦置。秦汉沿置。主管京师物资收藏。《睡虎地秦墓竹简·金布律》: “都官输大内,内受卖之,尽七月而觱。都官远大内者输县,县受卖之。”② 官名。主管大内。汉朝置。《史记·孝景本纪》: “以

  • 立法院经济委员会

    国民党政府立法院所设各委员会之一。设委员长一人,委员若干人,掌审议经济方面的法律案。

  • 县佐史

    吏员名。唐代县置司功佐、司仓佐、司户佐、司兵佐、司法佐、司士佐,其下各设史以佐之。宋初合佐、史为一职,为县吏之一,其地位在录事史之下。

  • 安集掾

    官名,掌安集军众。《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圣公因往从牧等,为其军安集掾。”注:“欲其安集军众,故权以为官名。”牧:平林兵的头领陈牧。《后汉书·陈俊传》:“更始立,以宗室刘嘉为太常将军,俊为长史。

  • 大惕隐司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署。掌皇族之政教。四帐皇族由大内惕隐司管理,二院皇族由二部惕隐(会同元年(938)改称司徒)管理,皇太子惕隐司掌皇太子宫帐之事,皆统于本司。官署名,也称“大内惕隐司”。辽代设此官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