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元士

元士

官名。①受命于天子之士。《礼记·王制》:“天子之元士视附庸。”郑玄注: “元,善也。善士谓命士也。”孔颖达疏: “按《周礼》注,‘天子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故云‘善士谓命士’。则上、中、下之士皆称元士也。天子之士所以称元者,异于诸侯之士也。”②王莽始建国元年(后9)更秩六百石为元士。新莽官制,九卿分属三公,每一卿置大夫三人,每大夫置元士三人,凡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主中都官诸职。东汉废。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404)八月亦置,为大夫属官,秩七品; 元士属官有署令长,秩八品; 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改元士为从四品上; 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无此职。③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89)改给事中为元士,后以六科为政事本源,改为源士。旋复旧名。④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置,以赐在学选人,正五品。


1、官名,即天子的上士,位比小城长官。《礼记·王制》:“天子之元士,视附庸。”注:“小城曰附庸。”这里的附庸,指小城长官。按周礼注,天子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上中下三士,皆称元士。天子之士皆元士,以异于诸侯之士。《后汉书·百官志》:“掾史属二十四人。本注曰:《汉旧注》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属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

2、官名,王莽置。王莽置三公九卿,每卿置大夫三人,一大夫置元士三人,共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掌中都官诸职。见《汉书·王莽传》。北魏沿其制,七品。见《魏书·官氏志》。

3、秩(俸)级名,六百石曰元士。见《汉书·王莽传》。

4、给事中的别称。明洪武二十二年改给事中为源士,增至八十一人,皇上以其适符古元士之数,改为元士。见《明史·职官三·吏户礼兵刑工六科》。

5、赏赐名号。宋徽宗政和八年置,用来赏赐在学选人,正五品。

猜你喜欢

  • 左屯卫将军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左领军府为左屯卫,置二员,从三品,协助大将军总府事,领诸鹰扬府。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左威卫将军。五代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复名左屯卫将军。宋朝沿置,为环卫官

  • 左至义

    官名。明清道录司之官员。分掌天下道教之事。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一人,从八品。康熙十三年(1674)定设一人,亦为从八品。依例升迁右至灵,缺出由右至义升补。

  • 都纲

    官名。管理佛教事务之僧官。金朝设于各州郡,掌领州郡之僧众,理决僧尼词讼。元朝设于县,为各县都纲司之长官,掌理僧尼词讼。武宗至大四年(1311)二月,仁宗登极,下令罢各级僧司衙门,废僧官,遂废。明洪武十

  • 协理京营戒政

    武官名。为总督京营戎政的副职,见“总督京营戎政”。

  • 上京内客省

    辽朝官署名。南面京官,置内客省使、副使等职。

  • 提领官田所

    官署名。南宋掌管官田的临时机构。高宗绍兴二十八年 (1158) 置,掌根括浙西、江东、淮东沙田、芦场,增其租课。理宗景定四年 (1263)再置,掌回买两浙、江东西逾限民田为公田。官署名。宋置,是临时掌

  • 太医下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置,北周沿置。天官府太医司长官,掌医药之政令,多供奉禁中,负责诊治帝、后及诸大臣的疾患。领小医下大夫、小医上士、医正上士,疡医上士、主药下士等官属。由精通医道者担任,不一

  • 右都御史

    官名。参见“左都御史”。官名。明始置,与左都御史同为都察院的长官,秩正二品,清沿置,无固定员额,不预都察院事,仅作为总督的兼衔,在其辖境内于行政权之外可兼行监察权,以表明其地位之特殊。参见“都察院”。

  • 威胜将军

    参见“十威将军”。

  • 左金吾卫

    禁卫军指挥机构。唐朝十六卫之一,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左候卫置。设大将军一员、将军二员,与右金吾卫同掌宫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以执御非违,领翊府及诸折冲府府兵。下设长史、录事及仓、兵、骑、胄曹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