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大夫
医官阶官名。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西绫锦使置。五年改名保痊大夫,宣和元年(1119)又改平和大夫。后定为正七品。金朝复置,为太医官二十五阶第六阶,正五品上。元朝沿置,为太医散官十五阶第四阶,正四品。
官名,也是官阶名。金朝的太医官,自从四品始,以下分为(二)十五阶。正五品下,称保和大夫。见《金史·百官一》。
医官阶官名。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西绫锦使置。五年改名保痊大夫,宣和元年(1119)又改平和大夫。后定为正七品。金朝复置,为太医官二十五阶第六阶,正五品上。元朝沿置,为太医散官十五阶第四阶,正四品。
官名,也是官阶名。金朝的太医官,自从四品始,以下分为(二)十五阶。正五品下,称保和大夫。见《金史·百官一》。
官名。十六国前凉置。与左长史共同处理日常政务,位在其下,实际地位相当于尚书仆射。参见“太府”。
官署名。北齐、隋初隶太常寺,掌供祭祀典礼用服饰衣冠。设令、丞。炀帝大业 (605—617)中罢。
唐羁縻府州临时特遣使。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高祖遣高平王道立至西突厥许婚。
武官名。三国魏置,掌征伐。曹仁曾任此职,不常设。见洪饴孙《三国职官表》。
杂任职名。唐于少府监置一百五十人,为在掖庭织绫的工匠。
即“崇德宫南面行宫都部署司”。
三公九卿统称。 《后汉书·郎传》: “三九之位,未见其人。”李贤注: “三公九卿也”。指三公九卿。《后汉书·郎顗传》:“陛下践祚以来,勤心庶政,而三九之位,未见其人。”
官名。南朝宋孝武帝初置,以代都水使者之职,旋复故。官名,西汉置。西汉时水衡属官有令、长、丞、尉二十余人,分掌上林苑中宫、馆、台、市、禽兽等事。令、长负责本单位全面,丞为令佐,或独掌一面,尉掌治安保卫。
官名。清初于各府置督捕左、右理事官各一人,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裁撤。
官名。南宋置,参掌尚书右选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