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上大夫

上大夫

① 官爵名。周朝官制大夫爵中最高的一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此明等级也。”春秋时大国之上大夫相当于次国下卿,小国中卿之位。《左传》成公三年: “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参见“大夫”②新莽官秩名。《汉书·王莽传》始建国元年(后9): “(改秩)二千石曰上大夫。”③官名。北魏初置。《魏书·儒林传》:“国初(梁越)为礼经博士,太祖以其谨厚,举动可则,拜上大夫,命授诸皇子经书。”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职员令未载。④西魏、北周置。天官、地官等六府皆置此职,如“小冢宰上大夫”、“小司徒上大夫”等,为六府的副长官。明帝时置“御正上大夫”。静帝大象元年(579),宣帝又置“内史上大夫”。正六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⑤王国官。北齐置,辅佐诸皇子、王、公。皇子王国员二人,从八品。诸王、公国员一人,从九品。


1、爵名。周置,位在卿下,分上中下三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故晋国之法,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此明等级也。”《左传·成公三年》:“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左传·庄公十四年》:“纳我而无二心者,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汉书·司马迁传》:“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为何作《春秋》哉?”

2、官秩名。上大夫又称二千石,指二千石俸的官员。王莽改“千石曰下大夫,比二千石曰中大夫,二千石曰上大夫。”见《汉书·王莽传》。

3、官名,北魏置。《魏书·儒林传》:“(梁越)国初为礼经博士,太祖以其谨厚,举动可则,拜上大夫,命授诸皇子经书。”西魏北周时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府都置上大夫,为六府的副长官。北齐时,皇子王国置上大夫二人,从八品,其他王公国一人,从九品,为皇子王公的辅佐官员。

猜你喜欢

  • 掌醢暑

    官署名。明、清皆置,为光禄寺四署之一,明代的掌醢署,掌供饧、油、醯、酱、梅、盐等事。其官有正一人。从六品;丞四人,从七品;监事四人,从八品。清代掌醢署,掌供醢酱、筵燕廪饩,兼征果园赋税。其官有正、丞,

  • 司牺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置,北周沿置。春官府典祀中大夫属官,掌供祭祀所用的牲畜。下设司牺下士以佐其职。正二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罢。

  • 州役

    宋朝州府衙门公吏总称。吏人自都孔目官至粮料押司官共十级,称为职级,其下又有手分、贴司等名目,掌文职行案事务。依所掌分客司 (掌招待宾客)、通引官 (掌接引传达)、书表司 (掌书写文件)、法司 (掌司法

  • 户部北京清吏司

    官署名。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初置户部北平部,二十九年改属部称清吏司,遂为北平清吏司。永乐元年(1403)改户部北平清吏司而置。设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事二员,分民、度支、金、仓四科进行管理。领北

  • 都水谒者

    官名。都水台属官。东晋置六人,南朝宋、齐一人,梁八人,亦称河堤谒者。北魏亦置。官名。西晋时都水使者的属官有河堤谒者,东晋省其官,另置都水谒者,其地位在都水参军之下。

  • 右银青光禄大夫

    官名。西魏、北周置。《周书·黎景熙传》:“魏恭帝元年 (554),进号平南将军、右银青光禄大夫。”为加官,无具体职掌,正七命。参见“光禄大夫”。散官名。北周置,秩正七命,参见“银青光禄大夫”。

  • 山东东西路提刑司

    官署名。九路提刑司之一。掌本路纠察黜陟、劝农采访、管领屯田及镇防诸军。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六月,置于山东济南府。设使、副使领司事,秩正三品、正四品。下设判官、知事等官。

  • 柔远司郎中

    官名。即“柔远清吏司郎中”。

  • 水曹

    官署名。汉朝为郡国主管水利的机构,以掾领之。三国时魏或于大将军、相国等府置之,为诸曹之一,以掾、属领之。晋初不置,后或置或罢,改以参军主之。晋御史台十三曹有水曹,以侍御史主之。南朝宋、梁、北魏、北齐诸

  • 海军副大臣

    官名。清末海军部副长官。宣统二年(1910)设。军阶副都统,正二品,或协都统,从二品。佐海军大臣管理全国海军行政事宜。民国改称海军次长。清末置,为海军部的副长官。见“海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