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鼎州

鼎州

①唐武德元年 (618) 改凤林郡置,治所在弘农县 (即今河南灵宝市)。《寰宇记》 卷6: “因鼎湖以为名。” 辖境相当今河南西部灵宝,栾川以西,伏牛山以北地。贞观八年 (634) 废。

②唐天授二年 (691) 置。治所在永安县 (今陕西泾阳县北云阳镇)。久视元年 (700) 废。天祐三年(906) 李茂贞以美原县复置,治所在今陕西富平县东北美原镇。五代梁改名裕州。

③北宋大中祥符五年 (1012) 改朗州置,治所在武陵县 (今湖南常德市)。以神鼎出于其地而得名。辖境相当今湖南常德、汉寿、沅江、桃源等县市地。南宋乾道元年 (1165) 升为常德府。


(1)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凤林郡置,“因鼎湖以为名”(《元和郡县志》)。治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灵宝市一带。贞观八年(634年)废。(2)武周天授二年(691年)置,治云阳(今陕西泾阳县北云阳镇),辖境相当今陕西三原、泾阳、礼泉县。久视元年(700年)废。唐天祐三年(906年)复置,治美原(今陕西富平县东北美原镇)。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富平县一带。五代梁改名裕州。(3)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朗州置,治武陵县(今湖南常德市),属荆湖北路。以神鼎出于其地得名。辖境相当今湖南省常德、汉寿、沅江、桃源等市县地。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升为常德府。建炎四年(1130年),武陵县人钟相在县境唐封乡起义,称楚王,年号天载,鼎、澧、潭、岳、辰等州凡19县均响应,声势浩大,震撼宋廷。


猜你喜欢

  • 东江阳郡

    亦名江阳郡。南朝宋置(一说东晋穆帝时置),属益州。治所在汉安县(今四川纳溪县西二十里三江坝)。齐时辖境相当今四川泸州、泸县、合江、纳溪、江安等市县地。梁移治江阳县(今四川泸州市)。隋开皇三年(583)

  • 荻卢池

    在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北六十里。《方舆纪要》 卷123安庄卫: 荻卢池“周回八里,中有小岛。居人资以灌溉”。

  • 陆凉卫

    又作六凉卫。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属云南都司。治所在今云南陆良县南三里旧城。因水患,永乐六年(1408)迁治今陆良县城。清康熙七年(1668)废。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治今云南省陆良

  • 三堆县

    西晋永嘉末置,治所即今山西静乐县城。北魏属永安郡。太平真君七年(446)废入平寇县。古县名。西晋永嘉年间置,治今山西省静乐县。属新兴郡。北魏初属永安郡,后废。《魏书·地形志》永安郡平寇县:“(太平)真

  • 蛤蠦山

    即今山东烟台市西南峆㠠山。 元于钦 《齐乘》 卷1作 “峆㠠山”。 《清一统志·登州府》: 蛤蠦山,“ 《县志》: 巅多灵水,随石窦迸出。又多蛎房,海水结聚而成。上有蛤蠦寺

  • 鹁鸽峪

    在今山西阳高县东北镇门堡东。《国榷》: 嘉靖二十四年 (1545),俺答入犯大同中路,总督翁万达以故参将张凤将左,“战于鹁鸽峪”,即此。在今山西省阳高县东北镇门堡东。《国榷》: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

  • 沈黎郡

    亦作沈犁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治所在莋都县(今四川汉源县东北)。《汉书·武帝纪》 注:“臣瓒曰:《茂陵书》沈黎郡治笮都,去长安三千三百三十五里,领县二十一。”辖境相当今四川汉源、石棉、荥经、

  • 屯隘

    在今广西靖西县南。《清一统志·镇安府》“频峒隘”条内:“屯隘在(归顺)州南六十里。”设外委戍守。

  • 黄泥市

    即今安徽庐江县南黄泥镇。清光绪 《庐州府志》 卷3庐江县: 黄泥河镇在 “县南三十五里”。

  • 碧云 (雲) 寺

    在今北京市西北香山东麓。初名碧云庵,元耶律楚材之后裔阿利吉建。明正德十一年(1516) 太监于经拓为寺,俗称于公寺。清乾隆十三年 (1748) 增建罗汉堂。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曾停灵柩于此,后建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