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黄陂镇

黄陂镇

又作王陂镇。即今江西宁都县西北七十里黄陂镇。清时设汛。


(陂bēi) (1)在江西省宜黄县西南部、黄水河畔。面积275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黄陂,人口5500。唐末戴姓自虔化(今宁都)县清泰乡迁此,以水为名,称黄陂。1949年设黄陂等乡,1958年设黄陂公社,1984年改乡,1985年置镇。2001年白竹乡并入。产稻、大豆、薯类,森林资源丰富。有胶合板、竹木加工、粉丝、农具、饲料等厂。镇西是1933年工农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临宁公路经此。(2)在江西省宁都县西部。面积204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黄陂圩,人口5000。唐乾符年间建村于璜溪河畔,以水为名。明时河上筑有水坝改称璜陂,1963年简作今名。1949年属璜陂区,1958年设红都公社。1984年改黄陂乡,1987年设镇。为县粮食重点产区,并产甘薯、油菜籽、烟叶等。有稀土矿及建材、农机、元钉、陶器等厂。为县内大圩场之一。永宁公路经此。纪念地有毛泽东旧居、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黄陂会议会址等。山堂有宋代古瓷窑址。(3)在广东省英德市东部,滃江中游。面积67.6平方千米。人口1.6万。镇人民政府驻黄陂圩,人口2580。因附近有一引水陂头得名。原属大镇镇,1977年析置黄陂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建乡,1993年设镇。2000年黄陂华侨农场并入。属丘陵和河谷平原。主产稻,并产花生、木薯、果蔗等。是茶叶、糖蔗主产区。荸荠有名。有公路南接梅岭公路。(4)在广东省兴宁市北部、黄陂河中游。面积73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黄陂圩,人口2890。宋时称乌茶洞,明泰昌元年(1620年)改称中洞圩;后因黄陂河上筑有拦水坝(俗称陂头),上游开采硫黄矿,河水浑浊呈黄色,故名。1950年属兴宁六区。1958年设黄陂公社,1962年设区,1987年建镇。属丘陵性谷地。主产稻,并产大豆、花生、生姜、薯类及柿子。有炼铁、水泥等厂,还有煤矿和小水电站。平松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和林路

    元大德十一年 (1307) 改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置,治所在和林城 (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东岸哈拉和林)。辖境相当今蒙古国杭爱山以东,克鲁伦河上游流域以西各省区。皇庆六年 (1312) 改为和宁路。元大德十

  • 临安路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置,属云南行省。治所在通海县 (即今云南通海县)。辖境约当今云南华宁、通海、峨山、石屏、建水、开远、个旧、蒙自、屏边、河口、文山、砚山、马关、西畴、麻栗坡等市县地。明洪武十

  • 怡乐镇

    即今四川江安县东长江南岸怡乐镇。清嘉庆 《江安县志》 卷1: 怡乐镇场 “距县十五里。即二龙口。为邑东南聚米之地”。在四川省江安县中部偏东。面积81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怡乐,人口 14

  • 陆子泉

    又称陆子井或陆羽井。在今湖北天门市北门外。《舆地纪胜》卷76复州景陵县:陆子泉“在西塔广教院。旧号文学井,谓唐陆羽也。羽嗜茶,得西湖中井泉以试茶。后于广州赋诗云: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王禹

  • 台北县

    ①1895年日本占领后改淡水县为台北县, 其后又先后改设台北厅、台北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复设台北县,属台湾省。治所即今台湾省台北市。1947年迁治板桥镇(今台北县)。②1942年析东台县北部置

  • 刘家渡

    即今安徽无为县西南三十五里长江滨之刘渡镇。清乾隆《无为州志》卷4《津梁》:刘家渡“在城南四十里”。

  • 僧祇

    ①一作僧祗。在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之宋卡。据 《隋书·赤土传》: “其王居僧祇城。”②亦译僧耆、层期。或以为专指非洲东岸的黑种人。昔大食人名非洲东岸之地曰僧祇拔儿,今尚有一小部地存其旧名,即桑给巴尔岛。

  • 采育

    在北京大兴县 (黄村) 东南五十二里采育镇。清孙承泽 《春明梦余录》 卷64: “采育乃古安次县采魏里也,明初为上林苑,改名蕃育署,而人仍呼采育,合新旧而名之也。” 《日下旧闻考》 卷90: “采育在

  • 任桥

    即今安徽固镇县西北二十六里任桥镇。光绪《大清直省地舆全图》:固镇西北有任桥。集镇名。在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中部。属郭溪镇。人口 2300。村有清建任桥,故名。为皮鞋专业村,产中低档皮鞋为主,并有喷光印花

  • 大石铺

    ①即今四川合川市西北大石镇。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合州:大石铺“在州北五十里”。②即今四川蓬溪县西南大石镇。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蓬溪县:大石铺“在县西四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