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草关
①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清一统志·青州府二》: “昌乐县东南方山之东,亦有黄草关。今名……小岩口。”
②在今山东五莲县东,九仙山西北。《方舆纪要》卷35诸城县 “九仙山” 条: “今山西北兀子山南有大路,东出信阳场,西走沂莒,为奸徒亡命出入之处。有黄草关,亦邑之要害也。”
③即今山东新泰市西北七十里旧关乡。清属新泰县,置黄草关巡司于此。
即今山东省新泰市西北旧关镇。清设巡检司于此。
①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清一统志·青州府二》: “昌乐县东南方山之东,亦有黄草关。今名……小岩口。”
②在今山东五莲县东,九仙山西北。《方舆纪要》卷35诸城县 “九仙山” 条: “今山西北兀子山南有大路,东出信阳场,西走沂莒,为奸徒亡命出入之处。有黄草关,亦邑之要害也。”
③即今山东新泰市西北七十里旧关乡。清属新泰县,置黄草关巡司于此。
即今山东省新泰市西北旧关镇。清设巡检司于此。
即今湖北孝感市东南四十八里闵集乡。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孝感县东南有闵家集。
亦名松冈长官司。清乾隆十八年(1753)置,属杂谷直隶厅。治所在今四川马尔康县西松冈乡。后废。
春秋麋国地。名防渚。战国属楚,后入秦。在今湖北房县。秦始皇时为流放罪人之地。《史记·秦始皇本纪》: 平缪毐之乱, “夺爵, 迁蜀四千余家,家房陵”。《华阳国志·汉中志》: “徙吕不韦舍人万于房陵。”
北宋宣和二年 (1120) 赐英州名真阳郡,治所在真阳县 (今广东英德市)。南宋庆元元年(1195) 升为英德府。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以英州改置,治真阳县(今广东英德市)。属广南东路。辖境相当今
辽置,在今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东汗乌拉苏木 (彦吉嘎苏莫) 境。宋沈括 《熙宁使虏图抄》:新添帐 “东北行三十里至中顿。过顿,北十里余度陇,复西北数里至顿程帐。顿程帐东南距新添帐六十里。帐西北又二十里至
即达木蒙古。今西藏当雄县。清乾隆《西藏志·物产》:“拉萨东北由哈拉乌苏至达木一带, 皆蒙古与霍耳人错居,不产五谷,惟藉牛羊。”
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秦淮河上。三国吴时名新桥,唐时谓之万岁桥。宋《景定建康志》卷16:“饮虹桥一名新桥,在凤台坊。……乾道五年史公正志重建,上为大屋数十楹,极其壮丽,与镇淮桥并列。”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
一名姑师国。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都城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二十里雅尔湖西)。后分为车师前国与车师后国,皆属西域都护。
在今陕西甘泉县北四十五里。山峡险窄,为戍守重地。《旧唐书· 梁师都传》: 武德二年(619),“梁师都与突厥数千骑来寇延州,营于野猪岭”。即此。在今陕西省甘泉县北。唐武德二年(619年)梁师都与突厥攻
在今江苏淮安市东北七里。为纪念晋代“竹林七贤”刘伶而建。唐许浑《淮阴阻风寄呈楚州韦中丞》诗:“刘伶台下稻花晚,韩信庙前枫叶秋。”即此。《舆地纪胜》卷39楚州:“刘伶台在县北,边淮。”村名。在江苏省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