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阳城县

阳城县

①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即今河南登封市东南二十四里告成镇。西晋属河南郡。后废。北魏正光中复置,属河南尹。孝昌二年(526)为阳城郡治。隋属河南郡。唐武德四年(621)为嵩州治。贞观三年(629)改属洛州。万岁登封元年(696)改为告成县。神龙元年(705)复为阳城县,二年(706)又为告成县。天祐初改为阳邑县。五代唐复为阳城县。后周显德中废。

②秦置,属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方城县东六里。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家乡在此。西汉改为堵阳县。

③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北。宣帝封刘德为阳城侯于此。东汉废入汝阳县。

④三国吴分庐陵县置,属庐陵郡。治所在今江西永丰县西北六十里。西晋太康元年(280)改为阳丰县。

⑤东晋义熙中侨置,属盱眙郡。治所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南。隋初废。

⑥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置,属西阳郡。治所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南。大明八年(464)废。

⑦北魏永安二年(529)改涅县置,属乡郡。治所在今山西武乡县西北四十二里故城镇。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甲水县,移治今武乡县西南五里阳城村。

⑧唐武德三年(620)置,属亭州。治所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八年(625)废。

⑨唐天宝元年(742)改濩泽县置,属高平郡。治所即今山西阳城县。乾元元年(758)属泽州。金元光二年(1223)升为勣州。元复置阳城县,属泽州。清雍正六年(1728)属泽州府。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1930年直属山西省。


(1)古县名。(1)本春秋郑阳城邑。秦置县,治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告成镇。属颍川郡。《史记·淮阴侯列传》: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汉高祖使“韩信急击韩王昌于阳城”,即此。武则天改名告成县,神龙元年(705年)复改阳城县。次年又改告成县。唐天祐二年(905年)改名阳邑县。五代唐又改阳城县。周显德中并入登封县。(2)本战国楚邑。秦置县,治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属南阳郡。《史记·曹相国世家》: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从南攻犨,与南阳守战阳城郭东”,即此。西汉改名堵阳县。(3)西汉置,治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属汝南郡。东汉并入汝阳县。(4)三国吴分庐陵县置,治今江西省永丰县西北。属庐陵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名阳丰县。(5)北魏永安二年(529年)以涅县改置,治今山西省武乡县西北故城镇。属武乡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甲水县,移治今武乡县西南。(2)今县名。在山西省东南部、王屋山东麓,南临河南省。属晋城市。面积 1968 平方千米。人口39万。辖10镇、7乡。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战国魏濩泽邑。西汉置濩泽县,故治在今县城西北泽城村,属河东郡。东汉建武初为濩泽侯国,仍属河东郡。西晋属平阳郡。北魏兴安二年(453年)濩泽县移治于今址,属安平郡;孝昌中析置西濩泽县,属安平郡。北齐废西濩泽县入永宁县。隋开皇初属泽州,大业初属长平郡。唐武德元年(618年)于县置泽州,武德八年泽州徙治端氏县(今沁水县东端氏镇),濩泽县仍属之。天宝元年(742年)改濩泽县为阳城县。《郡县释名》山西省卷下:“邑志云,今县治古阳陵驿也,县名以此。”天祐二年(905年)复为濩泽县。五代唐同光元年(923年)复为阳城县。宋属泽州。金元光二年(1223年)升为勣州。元复为阳城县,属泽州。明因之。清雍正六年(1728年)属泽州府。1914年属冀宁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3年析置阳南县、阳北县。1945年恢复原制。1949年属长治专区。1958年沁水县并入阳城县。1959年分治,属晋东南地区。1985年属晋城市。地处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之间。沁河、南大河、濩泽河、芦苇河、西冶河、盘亭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谷子、玉米、豆类、油料作物为主。矿产有煤、铁、硫黄、石膏、石英、云母、白云石、大理石等。工业有煤炭、冶金、机械、电力、化工、建材、轻纺、造纸、陶瓷等。侯月铁路、晋韩公路经过县境。名胜古迹有海会寺、蟒河自然保护区、云蒙山等。


猜你喜欢

  • 卢汉铁路

    一作芦汉铁路。从北京卢沟桥至汉口。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动工,至二十五年(1899)先修通卢保段(卢沟桥至保定)。长132.7公里。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 比、法、英三国为便利北京城内交通

  • 吐盐池

    在今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东北。《魏书·太祖纪》:天赐三年(406)九月,拓拔珪“壬午至漠中,观天盐池;度漠,北之吐盐池”。古湖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东北。北魏天赐三年(406年)拓跋珪北巡至此。

  • 东社镇

    即今江苏通州市(金沙镇)东二十二里东社乡。旧属南通县。民国《南通县图志》卷1有东社。为海滨三余镇入县孔道。(1)在山西省原平市东南部。面积200平方千米。人口3.9万。镇人民政府驻王东社,人口 178

  • 五交镇

    北宋范仲淹筑,属安化县。即今甘肃华池县西五蛟乡。

  • 汉溱水

    又作绳水、渑水。即今山东淄博市北裙带河。《水经·淄水注》:渑水“出营城东,世谓之汉溱水也”。

  • 汤峡河

    一名汤洋河。在今湖北保康县西。《方舆纪要》卷79保康县:汤峡河“在县西三十里。水温可疗疾”。

  • 法泗洲市

    即今湖北武昌县 (纸坊镇) 西南五十四里法泗镇。清光绪 《湖北全省分图》: 江夏县 (今武汉市武昌区) 西南有法泗洲市。

  • 妈姑

    即今贵州赫章县西南妈姑镇。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26威宁州载:妈姑有铅厂。以产铅锌矿而闻名。洪宪元年(1916)《最新大中华帝国道县形势全图》:威宁东有妈姑土目。1932年置天元镇。1941年改名铅丰

  • 北野县

    唐永徽五年(654)析歙县北部置,属歙州。治所在今安徽歙县东北三十里竦口村。以在州城北郊为名。大历五年(770)废。古县名。唐永徽五年(654年)置,治今安徽省歙县东北。属歙州。大历五年(770年)废

  • 天岳山

    即巴丘山。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隅。《方舆纪要》卷77岳州府:巴丘山“亦名天岳山,一名幕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