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原县
唐武德二年(619)析济源县置,属西济州。治所即今河南济源市西八十九里邵原镇。四年(621)废入济源县。
古县名。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王屋县置,治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属西济州。四年废入济源县。
唐武德二年(619)析济源县置,属西济州。治所即今河南济源市西八十九里邵原镇。四年(621)废入济源县。
古县名。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王屋县置,治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属西济州。四年废入济源县。
亦作白禅县。东魏置,属临涣郡。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南百善集。北齐属谯郡。隋大业初废。
又名汊口渡。即今江西樟树市西荷湖馆,地近袁、赣二江交汇处。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4临江府: 清江县 (临江镇) 西有荷湖馆。
即今贵州望谟县东南渡邑乡。清爱必达《黔南识略》 卷3罗斛州判: “西南至贞丰州渡邑亭界一百八十里。”
三国吴夏口城,南朝宋置郢州于此。在今湖北武昌城区蛇山。《宋书· 沈攸之传》: 昇明元年 (477),沈攸之起兵于江陵,“因攻郢城”。即此。
1935年改砚山设治区置,直属云南省。治所即今云南砚山县。以西北郊有砚山为名。在云南省东南部。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面积 3888 平方千米。人口44.2万。辖4镇、8乡(含4彝族乡)。县人民政府驻江
又作打则、打者、第巴达克匝、得克达克则宗、打孜宗。即今西藏达孜县东北达孜。1960年与邦堆谿、拉木谿、德庆宗合并设达孜县。“达孜”,藏语意为虎顶、虎峰。明初置,治今西藏自治区达孜县城东北达孜。1960
在今湖南澧县西北。《方舆纪要》卷77澧州“三江口关”条下:“又州西北七十五里为古城关,皆昔时置戍屯兵之所。今古城关旁有营门遗址。”
在今江西修水县西。《清一统志·南昌府二》: 修口市 “在义宁州 (今修水县) 西四十余里修水之口”。古市镇名。在今江西省修水县西。清属义宁州。
东海之海湾。在今福建莆田县东南兴化湾之南。湾口明置平海卫,因名。
在今安徽六安市西南九公冲。《方舆纪要》卷26六安州:九公寨“在州西南六十里九公山上。山有九石如人立,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