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西陵

西陵

①战国楚邑,在今湖北宜昌市西北。《史记·六国年表》:楚顷襄王二十年(前279),“秦拔��、西陵”,即此。

②三国魏武帝陵。在今河北临漳县西三十里。《方舆纪要》卷49临漳县“讲武台”条载:“(曹)操有疑冢,凡七十二处,在漳水上, 自讲武城外,森然弥望,高者如小山,布列直至磁州而止。”

③即蒋陵。俗名松陵冈。又名孙陵。在今江苏南京市东,钟山南麓。《晋书·成帝纪》:东晋咸和三年(328), 苏峻与卞壶曾“战于西陵”。《方舆纪要》卷20上元县:西陵“吴大帝葬焉,亦曰孙陵”。

④清代皇陵墓群之一。在今河北易县西五十里永宁山下。清乾隆时诏定父子不葬一地之制, 自此清皇陵有东、西陵之分。西陵有泰陵(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四帝陵及后妃、王公、公主陵寝等,陵区四周层峦迭嶂,形势高爽,山水相间,今为京西游览胜地。

⑤在今浙江萧山市西北十里西兴镇。《水经·渐江水注》:“浙江又径固陵城北,昔范蠡筑城于浙江之滨, 言可以固守, 谓之固陵,今之西陵也。”《宋书·竟陵王诞传》:“诞遣参军刘季之与(顾)彬之并势, 自顿西陵, 以为后继。”即此。唐李绅有《渡西陵十六韵》诗。五代时钱镠改名西兴。


(1)战国楚邑。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战国策·秦策四》:顷襄王二十年(前279年),“白起拔楚西陵”,即此。《括地志》谓在今湖北省新洲县西,《水经注·江水》谓在今湖北省蕲春县西。当误。(2)本名固陵,即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西北西兴镇。南朝宋设西陵牛埭,即此。(3)即晋西陵。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鸡笼山(今北极阁)之阳,相对于钟山之阳的晋东陵,故名。东晋元、明、成、哀四帝葬此。(4)即“清西陵”。


猜你喜欢

  • 风琶部

    宋代黎州诸少数部落之一。在今四川昭觉县南。《宋史·蛮夷传四》:黎州诸蛮“风琶部在州西南一千一百里”。

  • 穿江

    在今广西玉林市西北。为鸣水江上源。《方舆纪要》 卷108兴业县: 穿江在 “县西十里。源出葵山,东南流二十里,有石山穹窿,水过其下,东入郁林州境,即定川江之上源”。

  • 白岸城

    唐建,属翼州。在今四川茂县西北回龙乡境。《旧唐书·地理志》:翼州有白岸城。《新唐书·韦皋传》:贞元中,攻吐蕃,“南道元帅论莽热来援,与战,破其军,进攻白岸”。即此。在今四川省茂县北。唐贞元九年(793

  • 故埠镇

    又作故步镇。即今安徽霍山县。《明史·地理志》 六安州霍山县: “本六安州故埠镇巡检司,弘治二年改为县。”古镇名。又作故步镇。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废霍山县置,即今安徽省霍山县。明弘治二年(1489年

  • 扇子峡

    即明月峡。今长江三峡西陵峡东段。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南宋陆游 《入蜀记》: “过扇子峡,重山相掩,状如屏风扇,疑以此得名。” 范成大 《吴船录》: “黄牛峡尽,则扇子峡。”

  • 松林关

    即黑松林关。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北五十七里。《方舆纪要》 卷73松潘卫: 黑松林关 “地产黑松,因名”。

  • 高坪长官司

    明洪武中置,治所在今贵州福泉市西北高坪乡。清废。

  • 静方县

    唐贞观四年 (630) 置,属羁縻可州。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东境。后废。

  • 石篆山摩崖石刻

    在今四川大足县西南五十里石桌乡石篆山上。为儒、释、道三教摩崖造像群。始刻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主要集中在子母殿、千佛崖两处。子母殿有九龛,佛教造像有毗卢佛、文殊、普贤等,儒家造像有孔子,道教造像

  • 六安州

    元至元末置,属庐州路。治所在六安县(今安徽六安市)。辖境相当今安徽六安、霍山等市县和湖北英山县地。明洪武初废六安县入州。1912年废州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