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营盘镇

营盘镇

①即今辽宁抚顺县东北五十五里营盘村。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 兴京图: 东北有营盘。民国熊知白 《东北县治纪要》 辽宁省抚顺县:“县属营盘,距县市东八十里,新宾县西北七十里,位于苏子河与浑河之合流点。”

②在今辽宁葫芦岛市附近。民国 《东北年鉴》北宁铁路图: 连山站北有营盘站。


(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铁山港区西南部,南濒北部湾。面积105平方千米。人口5.9万。镇人民政府驻营盘街,人口4030。此地清时为清军右营把总专防地盘,故名。1950年分属婆围、白龙乡,1958年属南康公社,1959年设营盘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置镇。产稻、薯类和鱼、虾、珍珠等海产品。所产“南珠”称著。有海产加工、陶器、爆竹、船舶修造等厂。有公路接北海—铁山港公路。(2)在贵州省普定县西部、三岔河南岸。面积92.5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营盘村,人口5810。为元习安州故地。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置西堡长官司,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废。1932年置熙和镇,后改大河乡。1953年分置营盘镇及煤洞、那贝、腾家乡。1958年建马场公社。1984年置营盘镇。1991年大窑、绿林、煤洞三乡并入。产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籽、烤烟、柑橘、梨等。有煤矿。为县西部农贸集市和物资集散地。普六公路经此。(3)在云南省凤庆县西南部。面积367.1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营盘,人口4580。清乾隆年间建圩。旧名锡腊,彝语意为“牛筋树木多的地方”。清曾在此驻兵,俗名营盘街。1950年为凤庆县六区。1962年为营盘区,1969年改公社,1984年为区,1988年置镇。地处勐统河丘陵缓坡。产稻、玉米、小麦、花生、甘蔗、烤烟、核桃、杧果、菠萝等。有煤矿及制糖、农机修理、砖瓦、副食品加工等厂。为县境南部较大集市。有公路接保云公路。(4)在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境南部偏西。面积560.6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府驻营盘,人口 4000。 因清末曾驻兵,故名营盘街。1912年于此设怒俅殖边总局。1913年由丽江析出置兰坪县。1919年为第三区。1940年为营盘镇、石宝乡。1947年曾为碧江设治局驻地。1950年与拉井、金顶合并为第一区。1958年为营盘公社。1964年与兔峨并为一个区,1983年为营盘区,1988年置镇。地处澜沧江沿岸。产稻、玉米、小麦、豆类、油菜籽、薯类、烟叶等。境内铜矿资源丰富,有铜矿选厂及水电站。为县西部农副产品集散地。剑六公路经此。西面澜沧江上有铁索吊桥,古为内地与怒江流域重要交通要道。古迹有杨玉科故居及坟茔、沧江书院。(5)在陕西省柞水县西北部。面积321平方千米。人口8940。镇人民政府驻营盘街,人口1020。相传一女将在此扎营,故名。1996年龙潭、药王二乡合并设营盘镇。主产玉米、小麦,盛产核桃、生漆、板栗。有金、铜、磁铁矿。有木器工艺厂。有公路通县城。


猜你喜欢

  • 女菁平

    亦作芜菁平。在今四川武胜县南二十里旧县。《元史·地理志》:“定远,本宋地名女菁平。元至元四年,便宜都总帅部兵创为武胜军,后为定远州。”

  • 宁北

    即今黑龙江牡丹江市。为图宁铁路的终点。

  • 济宁州

    明洪武十八年 (1385) 改济宁府为州,属兖州府。治所即今山东济宁市。辖境包括今山东济宁、嘉祥、巨野、郓城等市县。清雍正二年 (1724)升为直隶州。1913年改济宁县。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降

  • 黄柏洋

    即今福建清流县东北黄柏洋。《方舆纪要》卷98清流县 “九龙滩” 条下: “又黄柏洋,在县东五十里。宋文天祥尝引兵驻此。”即今福建省清流县东北。相传宋末文天祥引兵驻此。

  • 升州

    ①隋仁寿初改湖州置,治所在湖阳县(今河南唐河县南湖阳镇)。大业初废。②唐乾元元年(758)改江宁郡置,治所在上元县(今江苏南京市)。辖境相当今江苏南京市及江宁、句容、溧水、溧阳等县地。上元二年(761

  • 龙会河

    一名秦川河。在今四川威远县东。南流注入威远河。《方舆纪要》卷72威远县:龙会河“在县东。曲流如盘龙,合于献宝溪”。《清一统志·嘉定府一》 “献宝溪”条下:“其龙会河一名秦川溪。源出佛顶山,南流至县东,

  • 阿玉岭

    在今四川松潘县北,为岷山山岭之一。《明史· 李祯传》: 万历中, 四川被寇, 祯言:“……守阿玉岭,则不能越咂际而窥堡。”

  • 龙窝铺

    即今贵州清镇市北龙窝苗族乡。《清一统志·安顺府》 “界首铺”条下:又有“龙窝铺”等,旧皆戍守处。

  • 君子馆

    即今河北河间市北三十里君子馆。《宋史·刘廷让传》:雍熙三年(986),“徙瀛州兵马都部署。是冬,契丹数万骑来侵,廷让与战君子馆”。即此。在今河北省河间市北。《续资治通鉴长编》:雍熙三年(986年),契

  • 杨家垱桥

    即今湖北枣阳市西北四十四里杨档镇。清同治《枣阳县志》卷17《军务》: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捻军数万至县境,“守备熊正喜在杨家垱督团堵剿,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