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胡卢河

胡卢河

①即今河北南部之滏阳河。五代周至宋、金为衡水、宁晋间之漳水的别称。《资治通鉴》: 五代周显德二年 (955),“契丹自晋、汉以来屡寇河北,轻骑深入,无藩篱之限,郊野之民每困杀掠。言事者称: 深、冀之间有胡卢河,横亘数百里,可浚之以限奔突。是月,诏忠武节度使王彦超、彰信节度使韩通,将兵夫浚胡卢河”。胡三省注: “胡卢河,俗谓之葫芦河,即衡漳水。在东光县西三十里。” 又 《宋史·河渠志》: “淳化二年,从河北转运使请,自深州新砦镇开新河,导胡卢河,分为 一派,凡二百里抵常山,以通漕运。”

②唐时别称滏、漳水下游 一段 (约当今河北宁晋县至武邑县的滏阳河) 为长芦水,五代、北宋时始兼有胡卢河之称。元、明以后专称胡卢河。对漳水干流东至馆陶入卫,遂专为滏河下游。明初以后,滹沱河常南决入河,下泄河道狭窄,致使宁晋县至冀州一段河道渐潴为湖泊,称为宁晋泊。清时拓展下游河道,积水渐消。至近代又复河形,而名为滏阳河。


古水名。五代始兼称滏、漳下游一段(相当今河北宁晋县至武邑县的滏阳河)长芦水为胡卢河。时漳水干流东至馆陶县(今属河北)入卫,为滏水下游。因该河段上承大陆泽水,北有槐水等注入,故水面辽阔。周世宗曾疏浚以防契丹。元、明以后专称胡卢水。明初始,滹沱河常南决入河,又兼为大陆泽其北总水所汇,下游河道逐渐狭窄,使宁晋县至冀州市一段河道渐潴为湖泊,因主要在宁晋县境,故又称宁晋泊。清时拓展下游河道,积水渐小。至近代又复成河形,改名滏阳河。


猜你喜欢

  • 都尚县

    唐置,为羁縻应州治。治所在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东南上江镇。后废。古县名。唐置,治今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东北都江镇。为应州治。宋废。

  • 华阳溪

    即今安徽宣州市东南水阳江支流华阳河。《方舆纪要》卷28宁国府宣城县:华阳溪“在府东南七十里,源出华阳山,东流二十里有鲁山,其下为鲁显水,又东北四十余里为鲁溪,又北至下西渡合于句溪”。

  • 吞列县

    西汉置,属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大同江上游平安南道宁远附近。东汉改为乐都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朝鲜平安南道宁远附近。属乐浪郡。东汉改名乐都县。

  • 台山

    ①在今河北霸州市东三十里。《方舆纪要》卷11霸州:台山“在州东三十里。旧为九河所经,台基有三,如鼎峙”。后因河水所冲, 皆成平陆。②即今福建福鼎县东南台山列岛。《明史·地理志》 福宁州:“东南滨海,海

  • 客馆镇

    唐置,属唐兴县。即今四川蓬溪县西南一百五十里蓬莱镇。唐诗人杜甫游蜀曾居此,写有《唐兴县客馆记》。北宋属长江县。《清一统志·潼川府二》: 客馆镇 “在蓬溪县西二百十里。跨鳌山下”。

  • 甲河关

    一名甲河口关、夹河关。即今湖北郧西县西南八十里夹河镇。清有把总驻防。

  • 渠口集

    即今河北香河县东二十五里渠口镇。《清一统志 ·顺天府四》: 渠口集 “旧有土堡,今圮”。

  • 钟 (鐘) 门山

    在今福建长乐市东南。明王应山《闽都记》 卷26长乐县: 钟门山 “在二十都,隔大海中。相传自广载巨钟至此而没,潮落或见之者,故名其山云”。《方舆纪要》 卷96福州府长乐县 “御国山”条: 钟门山 “在

  • 大庆关

    本名蒲津关。在今陕西大荔县东朝邑镇东三十里黄河西岸。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改名大庆关。明时因黄河西徙,关在河东岸,故于今朝邑镇东七里另置新大庆关。1929年分朝邑、华阴二县于此置平民县。1950

  • 鸭堡寨

    一作押宝砦。即今湖南凤凰县西北五十八里禾库。地极高寒。清严如熤 《苗疆险要考》 谓 “吴陇登世居其地”,起事时凭以为固。清军征苗时 “楚中设粮台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