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绍兴市

绍兴市

1949年当地解放后由绍兴县城区析置,治所即今浙江绍兴市。


简称越。在浙江省中部偏北、钱塘江南岸。面积 7901 平方千米(市辖区101平方千米)。人口433.5万(市辖区61.1万)。辖越城区和绍兴、新昌两县,代管诸暨、上虞、嵊州3市。市人民政府驻越城区。春秋时属越,战国属楚。秦置山阴县,属会稽郡。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后,为会稽郡治。南朝时曾于此置东扬州,陈置会稽县。隋开皇九年(589年)省山阴县入会稽县,又改东扬州为吴州。大业初复改为越州,三年(607年)又为会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废郡置越州(天宝、至德年间又曾改会稽郡)。垂拱二年(686年)复置山阴县,与会稽县并为州治。五代吴越以越州为东府。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赵高宗驻跸越州,次年为绍兴元年,并以年号为名升越州为绍兴府。元为绍兴路。明、清为绍兴府。1912年废府,二县合并为绍兴县。1914年属会稽道,1927年直属浙江省。1949年为绍兴专区。1950年析绍兴县城区置绍兴市,属绍兴专区。1952年撤绍兴专区,绍兴市为省辖(地级)。1953年属宁波专区,1964年绍兴专区恢复。1962年绍兴市并入绍兴县,1973年改绍兴地区。1979年复置绍兴市,属绍兴地区。1981年绍兴县并入绍兴市。1983年撤销绍兴地区,所属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5县划入;绍兴市改为地级市。1989年诸暨县改市,1992年上虞县改市,1995年嵊县改设嵊州市。地处浙东盆地低山区北部、宁绍平原西部。南部多低山丘陵,主要有会稽山、四明山等。北部平原水网密布,湖泊众多,系典型的江南水乡。主要河流有曹娥江、浦阳江、杭甬运河等。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盛产稻、油菜籽、小麦、棉花、蚕豆和淡水鱼。山林以木材、毛竹为大宗。绍兴黄酒、诸暨香榧、绍兴平水珠茶、新昌白术为著名特产。轻纺工业发达,有钢铁、机械、建材、食品工业。酿酒、瓷器、竹编、花边等为传统手工艺品。铁、铜矿的储量居全省首位,铅、锌、萤石、金、银、硒也有采量。以兰花为市花。萧甬铁路、浙赣铁路贯穿市境北部和西部,杭甬高速公路和104国道以及绍大、绍甘、杭金、嵊义多条省道纵横贯境。浙东运河东西贯穿北部。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和纪念地众多,有越城区鲁迅、秋瑾故居,周恩来故居和大禹陵,绍兴县兰亭、东湖,上虞市小仙坛汉、宋青瓷窑址,诸暨市何文庆故居、五泄和新昌县大佛寺等。


猜你喜欢

  • 鹄山县

    唐贞观十二年 (638) 置,属瀼州。治所在今广西上思县西南。贞元后废。古县名。唐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思县南。属上思州。宋废。

  • 七鲲身

    在今台湾省台南市西南沿海一带。北起安平古堡故址(在一鲲身),南至二层行溪(即二仁溪)口,原由多处沙洲连续发展而成,地势起伏,有如鲸(鲲)背浮露水面,故名“鲲身”。清康熙间高拱乾《台湾府志》卷1:“自打

  • 大水溪

    在今广东徐闻县东。《方舆纪要》卷104徐闻县:大水溪在“县东十里。源出县东北笼床山,至县东有石滩,水声响急,其下旋洄为潭,深不可测,俗名龙潭。南流经海安所城东入海。俗号石滩,为灵山镇海滩”。

  • 清风铺

    即今福建南平市东南下清风。《方舆纪要》卷97延平府南平县: 清风铺 “在府东南九十里。又十里为武步铺。正统末,官军追败邓茂七余党于武步及清风铺,复截其舟二百于水口驿,通福州道是也”。在今福建省南平市东

  • 白道中溪水

    即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南、土默特左旗东北之抢盘河。《水经·河水注》:“荒干水又西南径云中城北,白道中溪水注之。水发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径武川镇城。”

  • 岸门口

    即今甘肃康县南岸门口镇。1944—1957年康县曾迁治于此。民国张维 《甘肃省县总分图》 武都县图,东有岸门口镇。

  • 柳公权墓

    在今陕西耀县西北四十里阿子乡让义村。柳公权 (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 (今陕西耀县) 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墓前有“唐太子太师河东郡王柳公权墓”石碑,为清乾隆年间毕沅书。

  • 润州塘

    在今湖北英山县北。《明一统志》 卷14庐州府: 润州塘 “在英山县北,延袤数丈。相传谓润州水涨则塘水满而不流,消则浅而不竭”。

  • 广武镇

    ①在今山西山阴县南六十五里新广武村。清置巡司于此。②在今蒙古国东南苏赫巴托省南境。明金幼孜《北征录》:永乐八年(1410),成祖亲征阿鲁台,“至于广武镇,川中有土城基,问人云:‘国初征和林时所筑, 屯

  • 广饶县

    ①西汉置,属齐郡。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县北。元鼎元年(前116)封菑川靖王子国为广饶侯。后为县。东汉废。东汉末复置,属齐国。移治今山东广饶县东北二十里。南朝宋复还故治。北魏仍属齐郡。北齐省。②北齐置,属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