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里速古鲁孙
元代对今西藏阿里地区的译称。又作纳里速古儿孙。《元史·百官志三》 载:元宣政院依西藏地理建制,分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纳里速即阿里,古鲁孙意为三部。今阿里及克什米尔东部当时为三位领主所辖,即磨榆(今拉达克地区)、古格(今扎达地区)、布禳(今普兰地区),故名。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司。辖境相当今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及克什米尔东部地区。
元代对今西藏阿里地区的译称。又作纳里速古儿孙。《元史·百官志三》 载:元宣政院依西藏地理建制,分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纳里速即阿里,古鲁孙意为三部。今阿里及克什米尔东部当时为三位领主所辖,即磨榆(今拉达克地区)、古格(今扎达地区)、布禳(今普兰地区),故名。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司。辖境相当今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及克什米尔东部地区。
①又名柴汶。即今山东新泰市西北之小汶河,西流至泰安市南大汶口入汶河。《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前516),“齐师围成。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杜注: “淄水出泰山梁父县西,北入汶。” 《水经·汶水注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昌平县置,为宁浦郡治。治所在今广西横县西南七里郁江南岸。南朝宋属宁浦郡。隋开皇间为简州治。大业初属郁林郡。唐为横州治,至德中移治今横县。明洪武初废入横州。古县名。三国吴永安三年
西汉置,属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北。《水经·谷水注》:“城西临谷水,故县取名焉。”东汉改为谷城县。
在今湖南衡阳县 (西渡镇) 西。《方舆纪要》 卷80衡州府衡阳县 “承阳城” 条下:“《志》 云,府西百四十里有黄杨废县,或以为萧梁时所置。”
在今山东日照市南。《方舆纪要》卷35日照县:竹子河“在县南五十里。源出县西南五十里之矮岐山,下流亦注于海”。
①即今安徽六安市东北五十里东桥镇。清乾隆 《六安州志》 卷3: 桥头集在 “州西北二十里”。②即今安徽肥东县东南桥头集镇。清光绪 《续修庐州府志》 卷3: 桥头集“ (距城) 七十里”。
①明置,属广宁前屯卫。即今辽宁绥中县东南塔山屯镇。《方舆纪要》 卷37广宁前屯卫: 塔山堡在 “卫东南六十里”。②明置,属义州卫。在今辽宁义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37义州卫: 塔山堡在 “卫东南六十
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北。《汉书·龚胜传》:“胜居彭城廉里,后世刻石表其里门。”
又名芳亭。在今安徽濉溪县南。《资治通鉴》:唐咸通十年(869)三月,“沙陀以精骑邀之,屠杀殆尽,自柳子至芳城,死者相枕”。胡三省注:“芳城,《新书》作芳亭。”又作芳亭。在今安徽省宿州市北。唐咸通十年(
即今黑龙江省逊克县东南车陆乡。原为车勒山卡伦,音转为车陆。清末拟设车陆县于此,未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