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渭桥

渭桥

汉、唐时长安渭水上建桥梁,有三: (1) 中渭桥。本秦所造横桥,为通渭水南北离宫而造。西汉初称渭桥或石柱桥,又名横门桥。武帝后增建东、西二桥,始有中渭桥之称。《三辅黄图》 卷6: “渭桥,秦始皇造。渭桥重不能胜,乃刻石作力士孟贲等像祭之,乃可动,今石人在。” 即此。原址在秦咸阳城南,汉长安城北稍西,约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东汉末毁于董卓之乱。魏文帝时重建。刘裕北伐入关中又毁。北魏重建。唐贞观十年 (636)东移约十里,在今陕西西安市正北。唐末废。(2)东渭桥。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古霸水入渭处。西汉景帝五年 (前152) 建。北通阳陵路。唐咸亨三年 (672)于此置渭桥仓。关东漕粮先聚于此,然后转运长安。唐后废。(3)西渭桥。在今陕西咸阳市南。西汉武帝建元三年 (前138) 建。以东南与汉长安城西便门相对,故名便桥、便门桥。唐亦名咸阳桥。《资治通鉴》: 唐至德二掉 (757),郭子仪收复西京,“与王思礼合于西渭”,即此。唐末废。北宋乾德四年 (966)重修,后又毁。淳化三年 (992) 徙置孙家滩。景德二年 (1005) 复徙回旧址。时为涨水所坏。明喜靖中改为浮桥。


(1)古桥名。汉、唐时首都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有三:(1)中渭桥。秦始皇建。本名横桥,为通渭水南北离宫而建。汉名渭桥。《汉书·文帝纪》:吕后之乱,大臣迎立代王,“代王乃进至渭桥”,即此;又因与长安城北面西头门横门相对,而桥之北首,垒石水中,故又名横门桥、石柱桥。后增建东、西两桥,始有中渭桥之称。原址在秦咸阳城南、汉长安城北,约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东汉末毁于董卓之乱。魏文帝时重建。后复毁。十六国前秦苻生又重建。刘裕北伐入关中毁之。北魏重建。唐贞观十年(636年)东南移,在今西安市北。《资治通鉴》:至德二载(757年),安庆绪党据长安,“崔光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将二千人攻中渭桥,杀贼守桥者千人,乘胜至苑门”,即此。唐末废。(2)东渭桥。西汉景帝五年(前152年)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古霸水入渭处。唐移建于今高陵县南耿镇白家嘴村西南。咸亨三年(672年)于此置渭桥仓,关东所运漕粮先聚于此,然后转运长安。开元九年(721年)及元和十三年(818年)至长庆四年(824年)之间曾经修建。《资治通鉴》:永泰元年(765年),回纥、吐蕃逼京城,“李忠臣屯东渭桥”,即此。唐以后废。(3)西渭桥。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年)建。以东与汉长安城西面南头第一门便门相对,故名便桥、便门桥。今咸阳市西南两寺渡古桥。有说汉魏桥即今咸阳市南侧约9千米沙河枯河床内1号桥,隋唐桥是2号桥,恐非。唐移建于今咸阳市东渭河上,亦名咸阳桥,称由便桥西行之路为咸阳路。《资治通鉴》:至德二载(757年),郭子仪收西京,“与王思礼合于西渭桥”,即此。唐末废。北宋乾德四年(966年)重修,后为暴水所毁。淳化三年(992年)徙置孙家滩。景德二年(1005年)复徙旧址。时为涨水所坏。明嘉靖中改为浮桥。(2)集镇名。在安徽省休宁县西部。渭桥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1030。因村西双孔石桥——渭桥得名。产稻、小麦、茶叶等,为休宁县粮食重点产区之一。有粮油加工、综合加工等厂。兰溪、渔渭公路在此交会。


猜你喜欢

  • 晴隆县

    1941年改安南县置,属贵州省。治所即今贵州晴隆县。清咸丰 《兴义府志》 卷11载: 晴云山在县西五里,“崔巍峭拔,为县治诸山之祖脉”。俗呼为晴龙山。县以此山得名。在贵州省西南部。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

  • 云濛山

    ①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南八十里。《清一统志·泽州府》:云濛山“峭壁危岩,有石龛,鸟道可通”。②在今浙江淳安县(排岭镇)西南四十里。宋《淳熙严州图经》卷3淳安县:云濛山“在县南十八里。高五百丈,周围七十里,

  • 朱门镇

    在今江苏江宁县西南朱门镇村。宋《景定建康志》卷16:“朱门市在朱门南。”

  • 西中县

    南齐改西安县置,为兴古郡治。治所在今云南文山县境。南朝梁末废。古县名。南朝齐以西安县改名,治今云南省文山县境。为兴古郡治。后废。

  • 威楚县

    元至元二十一年 (1284) 降威州置,为威楚路治。治所即今云南楚雄市。明洪武十五年(1382) 改楚雄县。古县名。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降威州置,治今云南省楚雄市。属威楚路。明洪武十五年(13

  • 南江

    ①旧释以为 《尚书·禹贡》 “三江” 之一。《禹贡》 本文仅有北江、中江,并无南江,释经家认为既有北江、中江,必有南江。历来各家解释不一:(1) 《汉书·地理志》 认为在吴县 (今江苏苏州市)南,所指

  • 戎县

    明洪武四年(1371)降戎州置,属叙州府。治所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北兴文镇。万历四年(1576)改为兴文县。古县名。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戎州置,治今四川省兴文县。属叙州府。万历二年(1574年)改名

  • 周墩特种区

    1935年由宁德县析置,属福建省。治所在周墩 (今福建周宁县治狮城镇)。1945年改置周宁县。

  • 样备江

    即今云南漾濞彝族自治县之漾濞江。《方舆纪要》 卷118蒙化府: 样备江在 “府西百五十里。一名神庄江。……经府西北百二十里之样备驿,有样备桥跨其上,为蒙化、永平之界,又南流入顺宁府而会于澜沧江。本名样

  • 苏稽戍

    唐置,属龙游县。即今四川乐山市西三十里新桥镇(苏稽场)。《元和志》卷31龙游县:苏稽戍“在县西南三十里”。北宋为苏稽镇,清为苏稽场。均以唐人苏稽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