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县
1914年改承德县置, 为奉天辽沈道治。治所即今辽宁沈阳市。1929年改为沈阳市。
西汉置,属左冯翊。治所在今陕西华县东北。东汉废。
(1)古县名。西汉置,治今陕西省华县东北。以在沈水之北得名。属左冯翊。东汉废。(2)旧县名。1914年改承德县置,治今辽宁省沈阳市。后历有废置。1960年撤销,并入沈阳市。
1914年改承德县置, 为奉天辽沈道治。治所即今辽宁沈阳市。1929年改为沈阳市。
西汉置,属左冯翊。治所在今陕西华县东北。东汉废。
(1)古县名。西汉置,治今陕西省华县东北。以在沈水之北得名。属左冯翊。东汉废。(2)旧县名。1914年改承德县置,治今辽宁省沈阳市。后历有废置。1960年撤销,并入沈阳市。
又作承县。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枣庄市南旧峄县西北一里。以氶水所经而名。西晋元康元年(291)为兰陵郡治。南朝宋属兰陵郡。东魏武定五年(547)仍为兰陵郡治。隋大业初改兰陵县。唐武德四年(62
在今广西玉林市西南七十里。《方舆纪要》卷108郁林州“桥丽江”条下:沙田江“源出州东南六岑山,俱流汇于南流江”。
①1913年改铜仁县置,属贵州镇远道。治所即今贵州江口县。1923年直属贵州省。②1933年6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置,治江口镇(今四川平昌县)。1935年2月废。(1)旧县名。又称江阳县。川陕苏区设。19
在今浙江武义县东北四十里。《元丰九域志》卷5:婺州武义县有“八素山”。乾隆《浙江通志》卷17引万历《金华府志》:八素山“在县北四十里,周二十里。 《东阳山水记》云:秦末有八士从洛阳来,逋栖于此, 皆青
在今河南卫辉市南。《晋书·地理志》: 汲县 “有铜关”。
在今青海湟中县西北。《清一统志·西宁府二》: 喇课营 “在西宁县西北八十里。城周一百八十余丈。本朝雍正十一年筑,设千总”。
又名丁字门屿。在今台湾省澎湖县西北渔翁岛北侧。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卷3:丁字门屿“周围不及里许,并无居民,去西屿头有七八里许”。
在今江西彭泽县东。《方舆纪要》 卷85九江府彭泽县: 晓石山 “在县东一里。山势蜿蜒,一峰秀拔,日出先照,因名”。
在今山东济南城西门外趵突泉公园内。《水经·济水注》: 泺水 “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即指趵突泉。宋曾巩 《齐州二堂记》: “历城之西有泉涌出,高或数尺,人名之曰趵突之泉,其注而北,则
在今河北威县东梨园屯乡。为清末山东冠县、河北威县一带义和拳活动中心。民国 《威县志》 卷20: 光绪二十四年 (1898),“山东冠县梨园屯村义和拳民与天主教民因庙地起争端,激起事变”。在今河北省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