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永宁镇

永宁镇

①北宋熙宁四年(1071)废永宁县置,属荔浦县。在今广西荔浦县西北五十里。

②北宋置,属汝阴县。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北。《资治通鉴》:五代周显德三年(956)春正月,“壬子,帝(指周世宗)至永宁镇”。即此。

③北宋置,属平泉县。在今四川简阳市南六十里永宁乡。

④金置,属河间县。在今河北河间市境。

⑤在今浙江东阳市东北巍山镇茶场。《方舆纪要》卷93东阳县:永宁镇在“县东五十里。本宋之茶场,绍兴十年改为永宁巡司。元及明朝因之。今亦曰茶场市”。


(1)古镇名。在今浙江省东阳市东巍山镇茶场。北宋置茶场。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起置巡检司,清废。明清时亦名茶场市。(2)今镇名。(1)在北京市延庆县中部、燕羽山北麓。面积158.7平方千米。人口2.7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宁,人口1.3。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设永宁卫,永乐十二年(1414年)置永宁县,取“其宁为永”之义。宣德五年(1430年)于今址筑城,清康熙年间划归延庆州。民国时属延庆县。1949年置永宁镇。1958年为东风公社,1963年分设永宁、南张庄两公社,1966年改设永宁公社。1983年设乡,1990年置镇。为县商品粮、菜生产基地。产玉米、高粱、谷子、蔬菜等。特产虹鳟鱼。有铸造、五金工具、蓄电池、酿酒等厂。延四、昌赤公路会此。古迹有天主教堂和古树12株。(2)在辽宁省瓦房店市北部。面积136.4平方千米。人口3.6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宁涧,人口 2410。明永乐七年修永宁监城,后改称永宁涧。1949年设永宁区公所,1955年改区,1958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5年置镇。产玉米、稻、苹果。有机械、铸造等厂。202国道经此。(3)在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西北部、滁河两岸,西邻安徽省。面积116平方千米。人口4.8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宁,人口 3500。南宋末年渐成集镇,取“永远安宁”之意为名。因驿道经此,有茶棚客店,又名小店。俗称永宁街。1949年为永宁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6年置镇。2000年大桥乡并入。有红砂矿。主产稻、小麦、油菜籽。有冶金、机械等厂及采矿场。津浦铁路、104国道等公路经此。古迹有明建茅塘桥。(4)在福建省石狮市东南部、深沪湾东北岸。面积29平方千米。人口4.5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宁,人口 9120。南宋时建寨御寇,希冀“永久安宁”,名永宁寨,沿为今名。1958年设公社,1984年置镇,属晋江市。1987年属石狮市。产甘薯、花生。有滩涂养殖业。矿产有花岗石。有制衣厂和采石、制盐场。有公路接围禾公路。古迹有姑嫂塔、永宁卫城遗址。(5)在江西省铜鼓县南部、定江河畔。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26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宁,人口2.1万。以永宁桥得名。1912年起为县治。原名石下铺。1942年设永宁镇,1946年改名定江镇,1950年复名永宁镇。主产蔬菜。有五金、化工、胶合板、造纸、制药、火柴、木器、服装等厂。上铁、铜幽公路经此。纪念地有秋收起义部队第一师第三团团部旧址萧家祠、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等。(6)在广东省阳春市中西部。面积361平方千米。人口5.4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宁,人口 1950。镇区原在南岸村河旁,瑶民称那宁山。明嘉靖年间汉人迁入建圩,取“永远安宁”意,改称永宁圩。明万历五年(1577年)前属阳春县,后划归东安县(云浮县前身)。1950年复归阳春县,为七区;1952年为八区。1958年置永宁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地处云雾山东南麓山地。主产稻,并产砂仁、茶。林产松、杉、竹。有铁、金、锰、萤石等矿。有生粉、农具、制砖等厂和采铁场。春城—信宜公路经此。(7)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东部。面积23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宁,人口 1800。以有永宁古桥得名。1949年为隆兴乡,1958年为永宁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改置镇。盛产大蒜。有消防机械、农机、塑料等厂及渔场。特产癞巴石。隆文公路经此。纪念地有川康边人民游击队总部旧址等。(8)在四川省苍溪县西北部。面积53平方千米。人口1.2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宁,人口 4900。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永固安宁,故名。1950年为永宁乡,1958年为永宁公社,1984年社改乡,1992年撤乡置镇。有水泥预制件、木材加工等厂。212国道横穿过境。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曾在境内设区苏维埃政权。(9)在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中部偏西、高宗观山北麓山坞。面积111.9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宁村,人口 4940。清代为永宁州治所,因名。古名鼎(顶)站。明洪武年间设查城驿。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永宁州治迁此,即称永宁州。1913年废州置县,为永宁县治。1916年县治迁花江(募役),募役分县迁此。1932年置永宁镇。1936年裁分县。1958年建永宁公社。1984年复置镇。1991年撤销康寨、安隆二乡划归永宁镇。产玉米、稻、马铃薯、油菜籽、烤烟。富煤藏。为县内大牲畜集市。320国道经此。(10)在云南省泸西县西南部。面积206.8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宁,人口约 3000。旧名沙人寨,为壮族居住。1918年后改永宁,寓“永远安宁”之意。清末属广西直隶州南乡。1932年分设泸西县三区、七区。1953年大部分山区划归弥勒县,余为本县第三区。1958年为永宁公社。1962年为永宁区。1970年复称永宁公社。1984年为永宁区,1987年为乡,2001年设镇。产稻、玉米、小麦、蚕豆、烤烟、辣椒、油菜籽及油桐、油茶,为县林木主产区。有运输业及电站。泸中公路经此。镇区东北曾出土古生物化石。(11)在陕西省志丹县东南部。面积810平方千米。人口1.1万。镇人民政府驻刘家河,人口470。1949年设永宁乡,1961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8年设镇。主产玉米、小麦,盛产苦杏仁、甘草、荞麦。天然草场面积达1.23万公顷,畜牧业发达。富石油资源。有花炮厂。有公路通县城。(12)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城西南部,北靠开都河与县城隔河相望。面积64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府驻富回庄,人口750。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青海湟中县等地回民起义,起义失败后西走敦煌,北进冒马儿山。二十三年辗转到新疆罗布淖尔附近,在红柳峡又遭清军截追,全军覆灭,首领被杀,几千人流离失所,后被清政府安置在尉犁蒲昌一带,再转铁干里克开拓生息,因干旱风沙,灾害严重,年年歉收,生活艰苦无法生存,大部分逃走。二十九年部分人流落到焉耆地区被安置在开都河南岸一带,且命名为“抚回庄”。民国时期设永宁乡。解放初被划为五、六乡。1958年成立永宁公社,1984年改乡。1999年置镇。地处开都河冲积平原,地下水储藏量丰富。主要植被有芦苇、冰草、苦苦草、甘草、止血马唐、灰藜和碱蓬、胖姑娘等。产小麦、玉米、稻、油葵、油菜籽、甜菜,为优质大白菜主要产地之一。314国道、南疆铁路经此。(3)集镇名。在甘肃省徽县城东北部、永宁河西岸。永宁镇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800,回族占40%。原名汝泥河,唐初以“永远安宁”之意改为永宁河,元初曾置永宁县,后形成集镇得今名。产小麦、胡麻、油菜籽及核桃、柿子。为附近乡镇农贸集市。有酿酒厂、水文站。316国道经此。


猜你喜欢

  • 玉里

    即今台湾省花莲县西南玉里镇。原名璞石阁,名称来源有二说:一是阿美语音译,意为“灰尘世界”,因秀姑峦溪久旱干涸,风起尘沙飞扬而名;二是传说秀姑峦溪中有石洁白如璞,砥柱中流,忽隐忽现,溪边曾建璞石阁,故名

  • 草店

    即今湖北钟祥市东北一百一十八里草店镇。清尹耕云 《豫军纪略》 卷 4: 同治元年(1862) 十二月,陈大喜 “既破擂鼓台寨,盘踞草店诸处”。

  • 苛村隘

    在今广西龙州县西北科甲村。《清一统志·太平府》 作 “奇村隘”。龙平营有苛村汛,设经制外委驻守。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西北科甲。清时设兵防守。

  • 正州隘

    亦名哨楼山。在今四川筠连县东南镇舟镇(正州场)。清同治《高县志》卷11:正州隘“在县南一百九十里定边乡。上通沐柔三十里,下至筠连平安堡五十里。明设卫控扼, 国朝裁置塘”。光绪《叙州府志》卷13:同治元

  • 胜因寺

    旧名美笃喇麻寺、美都喇嘛寺。在今四川小金县南山坡上。清乾隆四十一年 (1776) 重建,四十五年 (1780) 改今名。

  • 马铺岭

    在今甘肃华亭县北四十里。明置巡司于此。

  • 下茅墟

    即今广东四会市西北下茆镇。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四会县西北有下茅墟。

  • 骆驼咀

    在今湖南长沙市北十里,湘水东岸。《方舆胜览》 卷23潭州: 骆驼咀 “在浏口。谚云: 骆驼咀圆出状元”。

  • 兴义府

    清嘉庆二年(1797)改南笼府置,属贵州省。治所即今贵州安龙县。据咸丰《兴义府志》卷首载御制《南笼围解志事诗》注:“改南笼为兴义府,以示彰善之风。”辖境相当今贵州南、北盘江之间地。1913年改置南笼县

  • 三贤堂

    又名思贤堂。故址在今江苏苏州市城内。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卷6:“思贤堂,旧名思贤亭,以祠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后改曰三贤堂。绍兴二十八年,郡守蒋璨建。三十二年郡守洪遵又益以王仲舒及范文正公二像,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