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 (氈) 帽山
在今河北赤城县北。《清一统志·宣化府》: 毡帽山 “在赤城县北,独石城西北十里。圆耸卓立,远望如帽,因名。一名簪缨山”。
在今河北赤城县北。《清一统志·宣化府》: 毡帽山 “在赤城县北,独石城西北十里。圆耸卓立,远望如帽,因名。一名簪缨山”。
①在今山西吉县西、陕西宜川县东北,龙门之北,黄河两岸。《山海经·北次三经》: “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吕氏春秋·有始览》、《淮南子·墜形训》 中皆列为九山之一。②在今陕
即今云南龙陵县南三十二里象达街,为象达乡驻地。清有把总驻防。傣语 “象达” 意为要塞。
在今贵州福泉县东北五十里,与黄平县接界。明郭子章《黔记》卷5:平越府东北境有“打铁关”,旧有外委驻守。
辽置,为上京道边防城之一。在今蒙古国东温都尔汗西。《辽史·地理志》:皮被河城“地控北边,置兵五百于此防托(戍)”。辽代西北边防城。即今蒙古国肯特省宗贺列姆古城,一说即今祖赫雷姆城。
在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区东南隅太平巷、郎星巷一带。原名南湖。唐乾元初,李白至沔州,与故人张谓等游南湖,改名郎官湖。有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 诗。《清一统志·汉阳府》 引 《府志》: “湖汇城中诸水,南从
唐武德元年(618)置,属共州。治所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南。四年(621)废。古县名。唐武德元年(618年)析共城县置,治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南。属共州。四年废。
即今江苏昆山市南四十里陶家桥。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昆山县南有 “陶家桥”。
即玄武山。又名三隅山、三堆山。在今四川中江县东。《方舆纪要》卷71中江县:元武山“在县城东南涧中。石多龙蛇状, 因名。圣水泉出焉”。
一作嘉勒斯赉。藏语意为 “佛子”。11世纪初,吐蕃赞普后裔欺南陵温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首府在青唐城 (今青海西宁市)。《青唐录》: “占河湟间二千余里。河湟间有鄯、廓、洮、渭、岷、叠、宕等州。” 相当
即今山西新绛县西北泉掌镇。《清一统志·绛州》 “杨庄堡” 条下: “ (绛州) 西北三十里有泉掌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