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榆林镇

榆林镇

①即今黑龙江省兰西县南榆林镇。民国 《黑龙江志稿》 卷2: 兰西县 “辖一镇: 榆林镇”。

②即今山西襄垣县西南榆林乡。《清一统志·潞安府》 “东周镇” 条下: 榆林镇 “在县西南八十里五巑关之南”。

③即延绥镇。明九边之一。成化七年 (1471)延绥镇移治榆林卫 (今陕西榆林市),此后通称榆林镇。防地东至黄河,西达定边营 (今陕西定边县)。分为东、中、西三路。清雍正二年 (724)废。


(1)古镇名。明代九边之一。成化七年(1471年)延绥镇移治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市),此后通称榆林镇。防地东至黄河,西至定边营。(2)今镇名。(1)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东部。面积230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榆林村,人口4300。以榆树林得名。1958年置榆林公社,1984年改乡,1985年改镇。农产小麦、莜麦、玉米,畜产牛、马、绵羊、猪。有农机修配、水泥、珍珠岩等厂。京包铁路经此,公路通呼和浩特市区。(2)在吉林省集安市西南部。面积282平方千米。人口1.4万。镇人民政府驻榆林,人口1220。曾称榆木林子、榆树林、穷汉市、富有街等,后复名榆林。1956年设榆林乡,1958年改跃进公社,1962年改榆林公社。1983年复乡,1984年置镇。主产玉米、稻。有养蚕、养鹿业。有农机等厂。集挂公路经此。有渭源水库风景区。(3)在黑龙江省兰西县南部、呼兰河西岸。面积215平方千米。人口3.7万。镇人民政府驻林荣村,人口3240。原名小榆树。1947年设榆林区,1949年改第二区。1956年改榆林镇,1958年改公社,1966年改太阳升公社。1980年又称榆林公社,1983年复榆林镇。产玉米、小麦、亚麻、甜菜、烤烟等。为县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有亚麻纺织、粮油加工、农机具修造等厂。202国道经此。


猜你喜欢

  • 胶东国

    秦亡后项羽封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县(今山东平度市东南六十里)。辖境相当今山东胶莱河以东地区。后为齐王田荣所灭,其地属齐。西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 复置胶东国,景帝时为参加叛乱的七国之一。景帝三年

  • 淝桥

    在今安徽寿县肥河上。《资治通鉴》: 五代周显德三年 (956),世宗征淮南至寿春城下,营于淝水之阳,“上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砲,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太祖皇帝乘皮船入寿春濠中,城

  • 汕头市

    1930年升汕头为市,属广东省。治所即今广东汕头市。简称汕。在广东省东部沿海。面积 2130.2 平方千米(市辖区312.8平方千米)。人口484.6万(市辖区477.3万)。全国著名侨乡之一。辖金平

  • 平卤砦

    即平虏砦。今河北肃宁县。《方舆纪要》卷13肃宁县:“宋雍宁三年置平卤砦,淳化初改平卤城。景德二年又改为肃宁城。”

  • 源阳县

    ①北周武帝初置,为南都郡治。治所在今四川万县市西南武陵镇。建德四年 (575) 改为武宁县。②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齐州。治所在今山东禹城市西南伦镇。光绪 《山东通志》 卷34:“在源河之阳,

  • 泷水

    ①即武水。又名武溪。古名虎溪。又名武阳溪。源出今湖南临武县西北,东流经宜章县,入广东乐昌县,至韶关市,南流为北江。《水经·溱水注》:“武溪水又南入重山,崖峻险阻,崖岭干天,交柯云蔚,霾天晦景,谓之泷中

  • 大产

    在今广东大埔县东南。《明史·地理志》 大埔县:“南有大产巡检司。”

  • 北桥镇

    ①即今上海市闵行区东南十六里北桥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上海县:“北桥镇在城西南三十六里。”1933—1944年和1948—1954年上海县两度迁治于此。②即今江苏吴县北北桥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

  • 高是山

    一名高氏山。即今山西浑源县南七里翠屏山。《山海经·北次三经》: “高是之山,滋水出焉,南流注于滹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条。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水经·滱水》: “滱水出代郡灵丘县高氏山。”

  • 榆林道

    1914年由陕北道改置,属陕西省。治榆林县 (今陕西榆林市)。辖境约当今陕西黄陵、宜君、洛川、黄龙、宜川以北,定边、横山、榆林、神木、府谷诸县市长城以南地区 (靖边以长城外宁条梁镇以南为界)。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