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府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改华亭府置,属嘉兴路。治所在华亭县 (今上海市松江县)。《名胜志》:松江府 “取吴松江而名”。辖境相当今上海市吴淞江以南地区。至元二十九年 (1292) 属江浙行省,泰定三年 (1326) 废。天历元年 (1328) 复置。明属南京。清属江苏省。1912年废。明清为全国纺织业中心,有 “衣被天下” 之誉。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华亭府置,治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辖境约当今上海市吴淞江以南地区。属江浙行省。明属南京。清属江苏省。1912年废。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改华亭府置,属嘉兴路。治所在华亭县 (今上海市松江县)。《名胜志》:松江府 “取吴松江而名”。辖境相当今上海市吴淞江以南地区。至元二十九年 (1292) 属江浙行省,泰定三年 (1326) 废。天历元年 (1328) 复置。明属南京。清属江苏省。1912年废。明清为全国纺织业中心,有 “衣被天下” 之誉。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华亭府置,治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辖境约当今上海市吴淞江以南地区。属江浙行省。明属南京。清属江苏省。1912年废。
即今甘肃西部洪水坝河。《明史·地理志》肃州卫:“东南有红水,俱流入白水。”《清一统志·肃州》:红水“在州东南三十里。源出南山,北流合白水, 至下古城东南入讨来河。水有红色,故名”。村名。在甘肃省景泰县
在今河南中牟县北。《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 同光四年 (926),帝至万胜镇,登路旁荒冢,“问冢名,对曰: ‘里人相传为愁台。’ 帝弥不悦”。即此。
在今广西藤县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108藤县:大燕岩“雄伟秀丽,下瞰长江”。
即今安徽泾县西南青弋江西岸章渡镇。清嘉庆 《泾县志》 卷2: 章家渡镇 “在县西四十五里漆林渡西岸,为石、太二邑水陆要道”。
指今浙江桐乡市西二十里石门镇运河弯折处。《方舆纪要》卷91崇德县:石门塘“水折而东,湾环如带”。故名。
即垂陇。春秋郑地,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春秋》: 文公二年 (前625),“公孙敖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縠盟于垂陇”。《穀梁传》 作垂敛。
①唐置,属巂州。在今四川汉源县西南、甘洛县西北交界处桦槁林山一带。其地连山带谷,夹涧临溪,倚险接关,恃为控御。《新唐书·南诏传》:“安禄山反,罗凤因之取巂州,会同军据清溪关。”《资治通鉴》: 唐贞元四
一作邵源镇。即今河南济源市西八十九里邵原镇。唐初置邵原县。寻废。明、清置巡司于此。在河南省济源市西北部。面积330平方千米。人口4万。镇人民政府驻邵原镇,人口 2900。因系周召公采邑,地处山间盆地,
即大辟山。在今浙江余杭市西南一百里与临安县交界处。宋《咸淳临安志》卷24:“此山清幽,大可洗涤尘心,故名。”《清一统志·杭州府一》:大涤山,“按《晋书·郭文传》,文辞家游名山,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
即今河北抚宁县东北五十里海阳镇。辽为海阳县治。清于此设千总驻守。(1)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东北部。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海阳,人口9340。因处渤海北岸,故名。1953年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