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曲周县

曲周县

汉高帝六年(前201)封郦商为曲周侯。武帝建元四年(前137)置县,属广平国。治所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北四十里。东汉属巨鹿郡。西晋后废。隋开皇六年(586)复置,属洺州,大业二年(605)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仍属洺州。北宋熙宁三年(1070)废入鸡泽县,元祐中复置,并迁治今曲周县。元属广平路。明属广平府。民国初属直隶大名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


在河北省南部。属邯郸市。面积667平方千米。人口40.3万。辖4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曲周镇。战国属赵。秦属邯郸郡。汉初为曲周侯国。高祖元年(前206年)封郦商为曲周侯,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置曲周县,治今古城营(今属邱县),属广平国。明嘉靖《广平府志》:“说者谓曲,委曲也。闾里曰乡曲,怀抱曰心曲。邑在河曲,水徙而周,故曰曲周。”并于今县东南置斥章县(治今西呈孟)。晋曲周县省入斥章县,属广平郡。北魏景明中在曲周故地置曲安县,北齐废。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斥章县省入平恩县,并徙治斥章故城。隋开皇六年(586年)析平恩县置曲周县(治原县城)、洺水县(治斥章故城)、平恩县还故治,三县均属洺州。隋大业二年(606年)曲周县省入洺水县,属武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曲周县,属洺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属广平郡,至德二载(757年)复属洺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省入鸡泽县。元祐二年(1087年)复置,移今治,属洺州。元属广平路。明、清属广平府。1913年属直隶省冀南道,次年属大名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49年属邯郸专区。1958年鸡泽、广平、丘县、肥乡县并入。1960年改属邯郸市。1961—1962年鸡泽、广平、丘县、肥乡县先后析出,恢复原建制,属邯郸专区(1968年改地区)。1993年划归邯郸市。地处河北平原南部,地势平坦。有滏阳河、老漳河、老沙河流经。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为省粮食生产基地县。特产红枣、辣椒、枸杞。有化肥、机械、建材、纺织等工业。邯曲铁路、邯临、曲魏等公路经此。有郭企之纪念亭、吕洞固烈士公墓。


猜你喜欢

  • 金坛 (壇) 县

    唐垂拱四年 (688) 以金山县改置,属扬州。治所即今江苏金坛市。《寰宇记》 卷89润州金坛县: “取邑界句曲之山,金坛之陵以为号。”宋属镇江府。元属镇江路。明属镇江府。民国初属江苏金陵道。1927年

  • 喜乐温河卫

    又作喜剌兀卫、希剌温卫、喜剌乌卫。明永乐五年 (1407) 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西南颜楚河至绥芬河下游地区。后废。又称喜剌兀卫、喜剌乌卫。明永乐五年(1407年)置,治所不详。辖境约

  • 积石镇

    在今青海兴海县一带。《资治通鉴》: 隋大业五年 (609),“命刘权镇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捍御吐谷浑,以通西域之路”。即此。(1)古镇名。在今青海省兴海县一带。隋大业五年(609年),刘权镇守河源

  • 至川溪

    即今四川夹江县西雅川溪。《方舆纪要》卷72夹江县:至川溪“在县西三十五里。源出峨眉山麓,流入县界,合青衣水而注大江”。

  • 齐昌县

    ①南齐置,为齐昌郡治。治所在今湖北蕲春县西南。梁初废。②南齐置,属东官郡。治所在今广东五华县西南。南朝陈废。唐武德五年(622)复置,属循州。贞观元年(627)废入兴宁县。③南朝梁置,为北江州齐昌郡治

  • 马剌长官司

    明永乐五年(1407)置,属盐井卫。治所在今四川盐边县西北惠民乡(长官司)。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改为副长官司。

  • 邓柯县

    1913年改登科府置,属边西道。治所在今四川石渠县南洛须镇。次年属川边特别区。1939年属西康省。1955年属四川省。1978年撤销,并入石渠、德格二县。旧县名。本旧登科府,1913年裁府改县并改名。

  • 烂泥渡镇

    又称赖义渡镇。在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西部黄浦江滨 (延安东路外滩对面)。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上海县东有 “烂泥渡”。

  • 原陵县

    隋大业中改原武县置,属荥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三十六里原武镇。唐初复改为原武县。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原武镇。属荥阳郡。唐初改名原武县。

  • 卢山等处长官司

    元置,属管番民总管。治所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七十里卢山镇。明洪武六年(1373)改置卢山长官司。元置,治今贵州省惠水县西南卢山。属八番顺元宣慰司。明洪武年间改为卢山长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