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文殊院

文殊院

又名妙圆塔院、信相寺、空林寺。相传建于南朝。在今四川成都市旧城区西北文殊院街。《清一统志·成都府二》:文殊院“在成都县西北,即妙圆塔院”。今寺为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殿、藏经楼等。寺内文物极为丰富,是古今中外文物荟萃之所。


在四川省成都市文殊院街。占地5.4万平方米,殿堂房舍190余间。始建于南朝,唐代称信相院,五代时一度更名妙园塔院。宋时名信相寺,明代毁于兵燹。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建,改名文殊院。院内天王殿、三圣殿、大雄殿、说法堂、藏经楼等五殿连属,东西厢房紧凑,布局严谨。殿宇系木石结构,采用四川峡石为柱,朴实壮观。诸佛殿镂空花窗,式样繁多,图案精巧。寺内现存大小铜佛像100余尊,为清代名匠所铸。还藏有北宋丝绣金刚经、南宋木版印的《续高僧传》、元代泥银写本金刚经及贝叶经等珍贵文物。说法堂内有宋代铸造的护戒神铁像10尊,风貌古特,具有北齐风格。


猜你喜欢

  • 洱水

    ①即今弥河。亦即古之巨洋水。源出今山东临朐县沂山西麓,北流径临朐县东,又北经青州市东,又东北流径寿光县界,东北入海。《元丰九域志》卷1: 青州临朐有 “洱水”。②在今河南南阳县北。《水经·淯水注》:

  • 剑川县

    ①北宋宣和三年 (1121) 改龙泉县置,属处州。治所即今浙江龙泉市。南宋绍兴元年 (1131)复名龙泉县。②元至元十一年 (1274) 改义督千户置,属鹤庆路。治所在今云南剑川县南十四里下登附近。明

  • 欣都思

    亦作身毒、欣都、印毒、印都信度、胫笃。即今印度。《元朝秘史》 卷13: “初命巴剌追回回王扎剌 (勒) 丁并蔑力克王,追过申河,直至欣都思种地面。根寻不见回来,却将欣都思边城百姓的驼羊都虏了。”

  • 柳条边

    亦名盛京边墙,又名柳墙、条子边。在今辽宁、吉林二省境。清顺治间开始分段修筑,至康熙中陆续建成。南起今辽宁东港市南,东北经新宾满族自治县东折西北至开原市北,折而西南,迄山海关与长城相接,名为 “老边”,

  • 江南西路

    北宋天禧二年(1018)分江南路西部置,治所在洪州(南宋升为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管辖洪、虔、吉、袁、抚、筠六州及兴国、临江、建昌、南安四军。辖境相当今江西大部和湖北大冶、通山、阳新等县地。元废。北

  • 桃叶 (葉) 山

    又名晋王山。在今江苏六合县南六十里。《资治通鉴》: 隋开皇九年 (589),“晋王广帅大军屯六合镇桃叶山”。即此。

  • 毋辟邑

    即无鼻城。在今河南孟县东。《水经·湛水》:“湛水出河内轵县西北山……东过毋辟邑南。”

  • 强现部

    或即空亭部。宋大理置,为教合三部之一,属最宁府。在今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西北四十四里新现。元代属临安等处宣慰司。明代属教化三部长官司。清代属开化府。

  • 七姑尖

    一作七股尖。在今安徽绩溪县东三十里,南接歙县界。明弘治《徽州府志》:一山并列七峰,峭拔可爱,中一峰崇耸如阖门之状,常有云雾缭绕。

  • 安平陵

    东晋哀帝司马丕陵墓。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鸡笼山南麓。《元和志》卷25上元县:哀帝丕安平陵“在县北六里鸡笼山南”。